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協助無人駕駛打破技術瓶頸 5G+AI才是“最優解”?

每經記者:段思瑤 每經編輯:張北

中國的“5G時代”,比預想得要快。

日前,工信部已經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商用牌照。關於5G商用牌照發放的時間,此前市場預期在今年10月,但從目前來看,5G牌照的發放速度遠遠超出了市場預期。

在6月11日開幕的亞洲國際消費電子展上,“5G、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被列為四大主題之一。隨著“5G時代”的到來,無人駕駛汽車也在加速落地。然而,與此前強調AI(人工智能)的無人駕駛技術路線不同,5G技術驅動下的無人駕駛正在演化出一條新的技術路線。

“中國在5G技術上已遙遙領先,將5G與AI融合就能感知覆蓋更多場景、彌補路測數據的不足,從而提高無人駕駛的安全性,以更快實現落地和普及。”中智行技術副總裁張振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

5G+AI=換道超車?

在奔向“5G時代”過程中,中國暫時跑在了前列。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韓國、美國和日本在5G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英國、德國和法國處在“第二梯隊”;而新加坡、俄羅斯和加拿大則構成“第三梯隊”。截至今年5月,在全球20多家企業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中,中國企業佔比超過30%,位居首位。

“與領跑‘5G時代’相比,中國在AI領域的優勢並不明顯,如果能將5G與AI融合可以讓中國在無人駕駛領域後來者居上實現換道超車。”在張振林看來,5GAI可以滲透到無人駕駛技術感知、智能規劃等各個方面,從而提升無人駕駛技術的算法、算量和算力。

記者了解到,當前無人駕駛主要以AI為主要技術基礎,也就是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通過車上加載的傳感器感知周邊物體,並依賴車上搭載的計算平台實時感知規劃路徑,對車輛進行控制。

然而,使用傳感器、雷射雷達等自動駕駛感應裝置的自動駕駛車輛,依然沒有辦法識別

簡單路況。如在惡劣氣象環境下,自動駕駛車輛對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沒有辦法100%正確識別。基於AI技術在感知領域的優勢,融合5G技術在賦能廣連接、低時延的特性,可以消除目前傳感器的視距問題,讓車輛的感知更加精準。

在張振林看來,5G與AI的融合並不是一個算法,也不是一個解決方案,而是一種技術路線。目前,中智行已經宣布確立了“中國5GAI新一代無人駕駛戰略”。“無人駕駛技術路線中,不管是百度,還是其他無人駕駛公司,都是從感知、規劃、決策等方面入手,相比之下5GAI是要融合到這些底層技術中,為其賦能。”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工信部在發布的《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的通知》中明確,V2X將作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不過,隨著AI和5G技術的發展,純粹依靠V2X實現無人駕駛已經不現實,而是要有機結合各種技術的優勢。

多個難題待解

雖然“5G時代”已經到來,但業內普遍認為,5G技術距離大規模商用還需要約兩年時間。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落地並不容易。

一個顯而易見的擔憂是,目前由於技術水準不夠成熟,無人駕駛還不能達到可以安全運營的條件。“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加速落地,運營牌照也迫在眉睫。”據中智行-聯合發起人、總經理陳章寧透露,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推動運營牌照相關政策的制定。

據了解,自動駕駛公司Waymo已經在美國發展了付費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並欲進軍網約車市場。眼下,國內各地也已經開始加緊發放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如,杭州市已經在去年向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發放了首張“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號牌”。

有分析認為,5G技術雖然能使無人駕駛汽車加速到來,但成本是否能被接納也是個未知數。記者了解到,應用在無人駕駛汽車上的雷射雷達、芯片等軟硬體設施很多都沒有大規模量產,費用頗高。有機構數據顯示,目前,造一輛真正無人駕駛汽車成本高達25萬美元,其中雷射雷達價值高達10萬美元,高精度GPS、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加起來的成本也高達15萬美元。

從技術角度而言,無人駕駛並不是一家公司就可以實現的,很可能是行業整體發展的結果,因為車輛在路上行駛並非孤立存在。這就意味著,無人駕駛數據的采集、維護和發布,以及高精地圖信息也需要實現整合與對接。不過,從當前情況看,數據共享也是一個巨大挑戰。

除此之外,無人駕駛汽車運營過程中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法律法規等方面也都面臨較大挑戰。尤其是作為5G布局最基礎保障的5G基地台布局,將成為影響其他產業是否能及時應用5G技術所帶來的福利並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條件。

“綜合來看,無人駕駛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實現量產,所以真正的無人駕駛還需要很長周期。”蘑菇車聯創始人兼CEO朱磊認為。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