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掌握三大養生秘訣,為全年種下健康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陰氣初生。螳螂感陰破殼而出,伯勞鳥感陰始鳴,而反舌鳥停止了鳴叫,在對這些物候的仔細觀察下,古人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從十二消息卦來看,芒種時節屬於天乾中的戊己土,因此人之氣在脾,此時養脾效果最佳。然而今年歲土不及,土的生化之氣不能發揮正常作用,導致脾土比較虛弱,因而人容易產生泄瀉、腹中疼痛、筋骨僵硬等症狀,脾虛之人更甚。

脾為後天之本,李東恆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此時養脾是全年養生的重中之重。究竟應該怎麽做呢?可以從下面三方面著手:

防濕祛濕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脾喜燥惡濕。而芒種時節,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乍雨乍晴,氣候潮濕悶熱。外界濕邪極易侵襲人體,體內濕熱過重,從而加重脾髒負擔,出現食欲下降、胸悶腹脹、頭重身困等症狀,因此要注重防濕祛濕。

氣象越來越熱,冷飲、冰鎮水果大行其道。但這些備受人們追捧的冷飲,只是讓人暫時感到冰爽,熱量仍困在體內,過一會兒又覺得熱。它們不僅不能解熱,反而容易加重體內濕氣。

除了冷飲,大量吹冷風、空調也是加重濕氣的主要外因。陰寒之氣傷著陽氣,汗就會被悶回去,體內的濁氣發泄不出來,機體外感於寒而將暑濕內閉,濕邪又容易阻滯中焦,最終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因此要盡量減少食冷飲、吹空調、洗冷水澡等習慣,以減少濕邪入侵的機會。當然,隻防濕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利於人體自身來祛濕。

人體的濕氣主要通過發汗和利尿兩個途徑排出,可以選擇跑步、練功、瑜伽等運動,以適當增加排汗量。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為了出汗而超負荷運動,過猶不及,這樣只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此外,人體有一些祛濕開關,如豐隆穴、足三裡,堅持每天按揉10分鐘左右,可達到祛濕效果。

甘淡養脾陰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受這種時令特點的影響,人們往往會感到食欲下降,飲食上應多食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的食物。

中醫認為“甘入脾”,適量食甘味食物,有助於養脾。近代中醫學泰鬥張錫純認為“味淡歸脾”、“陰虛專重於脾”,要“滋陰為主,甘淡合用,平補為要,滋陰益氣行水”,即用甘淡之品滋養脾之陰分。

當然,中醫說的甘味食物,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說的甜味,如一些甜品吃起來甘甜,但並不是甘味食物。我們常見的甘味食物有大米、小米、糯米、豇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蕃薯等。

此外,苦味有燥濕的作用,從五行而言,苦為火,生土,適當增加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對脾髒也大有裨益。

忌憂思

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過度思慮一件事情後,就容易變得沒有胃口。一醫生有位朋友總愛在吃飯的時候發牢騷,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和他吃飯,大家總被惹得跟著一起抱怨,飯沒吃飽,反倒是氣飽了。

《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記載:“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一個人如果思慮太多,就會使體內的正氣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運行,使得脾的升降功能失常、鬱結。

“饑來則食,困來即眠”,用心在當下,保持輕鬆愉快、樂觀的情緒,保持心平氣和,從而安養神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