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巨嬰男女婚姻實錄:我們相愛,就是為民除害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

1

提起“渣男渣女”,總有許多人“恨得牙癢”。

但愛情婚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不“渣”,卻也足夠讓遇上的人感歎“是我瞎了眼”。

紹興一對90後小夫妻剛剛結束了三年的婚姻。

提起這段婚姻,女方王靜覺得,像是玩了一場“幼稚的過家家”。

和前夫剛認識時,兩人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興奮不已,家庭條件葉門當戶對,很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但是婚後不久,王靜發現,過日子的家對他們而言就像賓館。

“兩個人都是獨子,都是被家裡寵壞的90後。”

結婚時,雙方父母把婚房買在了離兩家不遠的地方,為了方便他們“隨時回家吃飯”。

結婚三年,廚房只在婚禮結束後的晚上用過一次,家裡的滾筒洗衣機怎麽使用,王靜也不是很熟練。

婚後第二年,兩人迎來了女兒。

吃飯、洗衣服、做家務父母可以解決,但坐月子、照顧孩子,王靜必須親力親為。

但女兒的出生,“似乎和丈夫沒有任何關係”。

這讓王靜很不滿,但她不滿的原因,不是丈夫不管孩子,而是“他可以出去玩,我卻不能”。

到後來,丈夫因為“嫌家裡孩子太吵無法工作”,越來越晚回家。

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多,在王靜的描述中,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零:

換燈泡要請維修工,買了一堆育兒指南卻全都扔給父母去學,從沒有為孩子下過一次廚,最常吃的是外賣,在娘家一住就是大半年……

最終,丈夫在沒有和自己商量一聲的情況下辭了工作,兩人爆發了最激烈的一次爭吵。

而丈夫的解釋只有一句:“我跟我爸媽說了,他們都同意。”

這段婚姻也隨之走到了盡頭。

王靜回憶說,後來整理家的時候,她才發現,離婚是必然的。

不僅是因為生活沒有一絲煙火氣,更是因為他們誰都“不算個大人”。

有人評論說他們是“絕配”、“不該離婚去禍害其他人”。

婚姻沒有讓他們成長,兩個無法離開父母的“巨嬰”,連自己的生活都負擔不了,更別說一個家庭的責任。

2

許多人說90後是“被寵壞的一代”、“不會照顧人”……

但事實並非如此,“巨嬰”式的婚姻,存在於各個年齡段的群體中,存在於各式各樣的家庭裡。

網上有一個段子,老師問孩子,什麽叫父愛如山?

孩子回答:父愛如山就是不管平時媽媽有多忙,爸爸永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穩如泰山。

這大概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一位35歲的外企女白領說,剛生孩子的幾年裡,她每天夜裡都要多次起來,幾乎沒睡過一個完整的覺,而先生每晚都一覺到天亮。

現在孩子三歲多了,也是自己一個人帶。

沒有時間逛街、美容、聚會,而先生還時不時地出去踢球,和朋友小聚。

丈夫、爸爸,就像影子一樣,“存在卻摸不著”。

育兒類綜藝《爸爸去哪兒》和《媽媽是超人》真實反映了大眾對於爸爸、媽媽兩種角色的期待。

《爸爸去哪兒》裡的爸爸們大多沒有育兒經驗,在節目中,給孩子穿衣、做飯都是難題。

而《媽媽是超人》則展現了另一番景象,媽媽們要一個人在真實的生活場景裡“披荊斬棘”。

一大早起來給孩子做飯,陪孩子遊戲,收拾家務,帶孩子上興趣班……多數媽媽都表現得得心應手。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賈靜雯要產後恢復身材,帶孩子之餘還要在老公的監督下堅持鍛煉;

伊能靜眼睛又腫又癢還要照顧孩子……

這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爸爸顧家像兼職,媽媽戰鬥如超人。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做單身媽媽?”

張泉靈一席話令人深思:“你們以為,有了婚姻,你就不是單身媽媽了嗎?”

“不是的,在中國現實條件下,即使婚姻結構完整,你也會當單身媽媽,因為父親,是缺位的。”

2015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公布了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教育分工以媽媽為主的家庭佔43.2%,爸爸為主的家庭只有佔10.8%。

婚前,他們可以“無所不能”,但婚後,他們卻變成了需要妻子照顧的“巨嬰”。

難怪不少女性都說,結婚,不是多了一個丈夫,而是多了一個兒子。

但這並不是說,只有男人會成為婚姻中的“巨嬰”。

某論壇上曾經有一位新娘發帖求助說:因為生活中太依賴老公,自己慢慢喪失了社交圈。

老公加班,她就會煩躁;她也討厭自己太過“粘人”,但又不知道該怎麽解決。

回帖裡,網友分享了“老公依賴症”的症狀。

有人要求對方的“全麵包容”、“無條件滿足”,有人分開一會兒就開始焦躁不安……

她們把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在另一方的庇護下,越來越失去自我,越來越“弱小”。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講述了一段在依賴式婚姻中失守的經歷。

女主角羅子君前半生養尊處優,生活的重心只有丈夫,自己的一切也都仰仗丈夫。

她被丈夫寵成了“巨嬰”:住豪宅、穿名牌、不用工作,日常是盯著丈夫身邊的女性。

而丈夫決定結束婚姻時,她的生活也因此失衡了。

一段好的婚姻中雙方即便不能“勢均力敵”,至少也應該有獨自生存的能力。

依賴可能是一種庇護,也可能是讓人變成巨嬰的一劑毒藥。

但螢幕之外,羅子君的扮演者馬伊俐卻活出了另一種人生。

丈夫的出軌沒有將她打垮,因為她從來不依賴婚姻。一句“且行且珍惜”回應質疑。

憑借《我的前半生》,馬伊俐獲得白玉蘭視後,頒獎禮上,她特意感謝了丈夫文章。

這是一個女人的胸懷和強大。

因為不依賴,她能隨時主宰自己的生活。

童話故事裡,結尾總是王子和公主走進婚姻的殿堂,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現實是,不懂經營的婚姻,是噩夢的開始。

兩個人在一起沒有理解和溝通,只有小孩子一般的“必爭輸贏”,結果往往也不會盡如人意。

電影《消失的愛人》中,一對夫妻尼克和艾米從在婚姻最初心照不宣地扮演成對方期許的樣子。

但隨著婚姻漸漸出現裂痕,卸下偽裝的雙方再也不願遷就妥協,隨之而來的是憤怒、傷害,最後耗盡激情。

因為不懂如何握手言和,婚姻成為牢籠。

王靜在婚姻結束時候,留下了一段話:婚姻需要成長,而不是“過家家”。

說到底,婚姻需要成長和經營,成敗在於兩人的共同努力。

如果有一方是只想著依賴的“巨嬰”,或者兩個人都絲毫不願付出,那麽處在這樣失衡的關係中的人,只會覺得滿是壓力,而非幸福。

3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一書中提到:“巨嬰”是心理發展水準還停留在嬰兒水準的成年人。

對他們來說,生活中只有索取沒有奉獻,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

他們有一種“全能自戀”的心理,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但婚姻往往意味著雙方必須“共同生活”,共同承擔生活中的義務和責任。

一個需要“世界圍著自己轉”的人,顯然很難承擔這樣的責任。

日本學者國分康孝在《婚姻心理》中說到:對於幼稚的人來說,結婚是負擔。結婚要講倫理、負責任,要有很強的實際生活能力。

獨立人格是婚姻的必需品。

正如國分康孝所說:戀愛連孩子都會,結婚則非成人不可。

而成人區別於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獨立人格,能夠獨立對事情做出判斷。

著有《圍城》的大才子錢鍾書先生可謂是“生活白癡”,與楊絳先生在一起時還不會系鞋帶,不會修東西,生活全靠楊絳照顧。

但楊絳先生懷孕時,為了照顧妻子,錢鍾書學會了煮飯燒菜,雖然經常弄壞東西,但是卻懂得了如何照顧人。

兩個人保持著人格獨立,也願意在婚姻中不斷成長。

電影《春嬌與志明》裡,張志明就幼稚得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想要個孩子,僅僅是因為覺得小朋友可愛。

春嬌說他:“每次一到了最緊張的關頭,你就會拋棄所有的東西,犧牲所有的東西,滿足你自己,成全你自己。”

志明也讚同:“從國中後,我就沒長大過。”

好在最後,他終於長大了。

葉萱在《紙婚》中說:每個男人都是要通過婚姻來成長,來懂得生活到底是怎樣柴米油鹽、瑣碎不堪;

每個女人也都要通過婚姻來成長,來懂得什麽叫責任,什麽叫寬容,什麽叫見怪不怪……

“婚姻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關於精神的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