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課堂:脂肪肝的影像學表現

播放GIF

導讀:脂肪肝是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在影像檢查中經常被偶然發現,醫生應該了解它的基本臨床知識和影像表現。本文介紹脂肪肝的影像診斷、鑒別診斷和常見陷阱。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肝細胞內的甘油三酯堆積,而不是脂肪進入肝間質,所以稱之為肝脂肪浸潤不妥。

最常見的是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如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症,還有肝炎、藥物因素等。

圖:非酒精性脂肪肝自然病程

總結如下:

圖:脂肪肝常見原因

一、肝臟正常影像

圖1:正常肝臟超聲表現,肝臟回聲等於或稍強於腎皮質(rc)。

圖1

圖2:正常肝臟CT平掃,肝臟CT值(66HU)稍高於脾臟(56HU)和肝內血管(v),肝內血管對比肝臟呈低密度。

圖2

圖3:正常肝臟MR,軸位T1加權成像反相位a和同相位b可見肝臟實質信號類似。

圖3

二、影像診斷(基礎篇)

脂肪在肝內的聚集可瀰漫出現,也可不均勻出現。脂肪肝的脂肪瀰漫沉積最常見,診斷多無困難。

1. 超聲

脂肪肝的超聲表現為:肝實質回聲強度>腎回聲/脾回聲,肝前後部回聲差異,近場回聲密集增強而遠場衰減,膈顯示不清,肝內管道結構特別是靜脈變細不清。

圖 | 瀰漫脂肪沉積:肝臟回聲增強,強於腎皮質(rc)。肝內血管顯示不清,肝後方超聲束衰減,膈顯示不清。

2. CT

脂肪肝的CT診斷:肝臟密度減低,低於脾臟10HU以上,或肝臟密度低於40HU。偶爾可見肝內血管呈相對高密度。增強掃描時,因肝脾強化情況不一,不能做為標準,如肝密度仍低於40HU可診斷,但敏感度較低。

圖 | 瀰漫脂肪沉積 肝臟CT值15HU,顯著低於脾臟40HU。肝內血管(v)相對肝臟呈高密度。

3. MR

化學位移梯度回波(GRE)圖像包含同相位、反相位,常用於診斷脂肪肝,正常肝臟在同反相位信號類似。脂肪肝的MR診斷:如反相位對比同相位出現信號丟失,即 T1WI同相位稍高信號,且反相位/壓脂T1WI呈低信號。單純GRE T1同相位或T1/T2回波鏈自旋迴波圖像的高信號雖然可反應脂肪聚集,但這些發現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高。

圖 | 軸位T1WI GRE圖像 左圖(反相位),可見肝臟信號瀰漫減低,對比右圖(正相位)。

三種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如下:


敏感度 特異度
超聲 60%-100% 77%-95%
CT 43%-95% 90%
MR(GRE) 81% 100%

三、影像診斷(進階篇)

這裡分享的是一些常見的複雜情況:局部脂肪沉積,瀰漫脂肪沉積伴局部脂肪缺失。

1.單灶脂肪沉積

單灶脂肪沉積也比較常見,影像上,提示脂肪「假性病變」而不是腫物的徵象包括:脂肪含量、典型沉積部位(鐮狀韌帶旁、肝門、膽囊窩等)、形態、缺少實質結構、增強掃描與肝實質類似或低於肝實質等。

圖:超聲 | 局部脂肪沉積 可見左肝靜脈旁強回聲團(f),後方可見聲影(→)。

圖:CT | 肝臟局部脂肪沉積 軸位可見門脈期鐮狀韌帶旁、肝門旁低密度區,無明顯佔位效應。

圖:超聲和CT | 局部脂肪沉積 左圖可見瀰漫強回聲背景下的低回聲灶(fs);右圖可見瀰漫低密度下的左葉稍高密度灶(fs),均提示局部脂肪沉積。注意:右圖病灶對周圍血管(v)無壓迫徵象。

2.多灶脂肪沉積

多灶脂肪沉積比較少見,可見表現為肝內多發異質結節,結節可呈圓形或卵圓形,部分肝硬化患者常見,正確的診斷比較困難,尤其是當患者合併惡性疾病時,此時只有鏡下才能確診,但是多灶脂質沉積缺乏佔位效應,比較穩定,增強掃描與周圍肝實質類似。

圖:CT/MR | 多灶脂肪沉積 48歲女性,乳腺癌。左圖:平掃CT可見肝內多發低密度結節灶,直徑約1cm。中圖:GRE MR T1同相位可見病灶稍高信號,右圖:反相位可見病灶呈低信號。多髮結節最初被CT診斷為可疑轉移,但MR診斷為多發脂肪沉積。

圖:肝臟融合脂肪沉積病灶 右圖MR T1反相位可見低信號病灶,左圖T1同相位呈等信號,注意:病灶無佔位效應。

3.血管旁脂質沉積

脂肪可見沉積在門靜脈和肝靜脈周圍,病因不明,CT可呈軌道樣或者環狀、圓形血管旁低密度灶,T1反相位呈低信號。

下面介紹2例:

圖:靜脈周圍脂肪沉積 CT/MR a,b圖平掃/增強CT可見靜脈周圍暈狀低密度灶,CT值小於40HU。其餘肝實質CT值正常(63HU)。c,d圖 T1 GRE MR,c圖(反相位)可見肝靜脈周圍不等低信號區(箭頭),這些低信號區在d圖(正相位)為稍高信號(箭頭),正常肝實質(*)。

圖:門脈周圍脂肪沉積,慢性B肝患者。左圖CT平掃可見多發低密度融合灶,CT值<40HU,右圖為增強掃描門脈期,可見門靜脈(箭頭)周圍多發低密度灶,提示脂肪沉積,未見明顯肝硬化徵象。

四、鑒別診斷

脂肪肝是良性疾病,影像醫生最重要的是進行鑒別診斷,尤其是局灶性脂肪沉積和佔位的鑒別很重要,如下:

1.富血供佔位

肝細胞癌(巨塊型),局灶結節增生(FNH),富血供肝轉移一般呈佔位效應,增強掃描明顯強化或強化不均,一般容易鑒別。


但浸潤性肝癌的鑒別需要重視,浸潤性肝癌CT上可無明顯佔位效應,壞死野不明顯,與肝實質強化類似,有時易與脂質沉積混淆,此時需要進行MR檢查或結合腫瘤標誌物判斷。

圖:肝細胞癌與脂肪肝鑒別診斷。左圖可見肝臟輪廓不均,符合肝硬化表現,肝右葉瀰漫低密度灶,此時可以懷疑是右葉脂肪沉積。但右圖增強掃描門脈期可見病灶明顯不均勻強化,可見佔位效應,肝右前葉受壓(白箭頭),可見門靜脈瘤栓(t),這些強烈提示惡性浸潤,患者最後診斷為浸潤性肝細胞癌。胃底靜脈曲張(黑箭頭)。

圖:肝腺瘤與脂肪肝鑒別診斷。患者女性,長期口服避孕藥。a,b圖為T1 GRE MR a圖(反相位)可見肝臟瀰漫密度減低,對比b圖(正相位)信號大致正常,提示脂肪肝診斷成立。但a圖肝左葉可見2枚圓形稍高信號結節,此時可懷疑為肝內脂肪缺失灶,但位置不典型。且c(T1平掃)、d(T1增強)可見結節強化,考慮不除外腫瘤。患者隨訪多年結節未見改變,提示肝腺瘤。

2.異常灌注

異常灌注可出現脂肪沉積的形態,但是只有增強掃描對比劑進入後出現。

圖:上腔靜脈綜合征與肝脂肪沉積的鑒別。左圖CT動脈期可見肝S4高強化灶(白箭頭),右圖可見上腔靜脈因胸部腫物(白箭頭)梗阻。但看形態,不能除外肝左葉病灶為脂肪沉積或脂肪缺失,但動脈早期明顯強化提示為異常灌注,且肝S4側枝循環(黑箭頭),體循環多發側枝形成(a,b小箭頭)提示患者為上腔靜脈綜合症合併肝異常灌注。

圖:心源性肝硬化與脂肪肝鑒別,又稱淤血性肝硬化、檳榔肝,多為心臟嚴重衰竭所致肝淤血。CT動脈期可見多發低密度灶,邊界不清,疑似脂肪肝,但徵象隻出現在增強掃描,平掃無異常。

3.門脈周圍異常

門脈周圍可因水腫、出血、淋巴管擴張而產生異常,但這些改變都不涉及脂肪沉積,因此如行MR化學位移成像,反相位的信號丟失可診斷為脂肪肝。

圖:門脈周圍炎症與脂肪沉積的鑒別診斷。A圖門脈期門靜脈周圍可見低密度灶,可診斷為門脈周圍脂肪沉積,但B圖延遲期可見這些低密度灶出現強化,最終診斷為門脈周圍炎症。這些病灶延遲期強化的原因可能是門脈周圍毛細血管瘺形成,對比劑進入門脈周圍組織出現的。因此,門脈周圍組織的強化方式在鑒別診斷過程中比較重要。

五、陷阱

1. 原發腫瘤

因原發腫瘤如肝細胞癌、肝腺瘤、FNH也可含脂質成分,因此病灶內脂肪沉積不能排除惡性,病灶形態、佔位效應、強化方式可資鑒別。

圖:肝下方佔位,T1 GRE MR示反相位(a圖)信號低於同相位(b圖),提示病灶內富含脂質,但該病灶形態、位置不滿足脂肪肝診斷,最終確診為外生型肝腺瘤。

2. 低密度佔位

CT上小於40HU的病灶不全是脂肪,如缺血、膿腫、粘液癌也可表現為低密度灶,此時MR化學位移GRE呈像可用來鑒別。

圖:轉移灶與脂肪沉積的鑒別診斷,a、b圖門脈期不同層面,a圖可見肝右葉多發低密度灶,疑似多發脂肪沉積,但b圖可見病灶佔位效應(箭頭),門脈右支受壓,形態不規則(m),瘤栓(t),肝門多發淋巴結腫大(n),周圍疑似環形強化都提示惡性,患者最終診斷胰腺腺癌轉移。

3. 脂肪缺乏灶

如單純觀察增強掃描,一些缺乏脂肪的組織可能被誤診為富血供性腫瘤,此時形態和位置可輔助診斷,MR也比較重要。

圖:脂肪缺失灶與轉移瘤鑒別,患者乳腺癌化療後。a,c圖為平掃,可見肝臟瀰漫密度減低,肝門及肝實質內疑似稍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勻(箭頭),增強掃描b,d可見這些病灶邊界清楚,無明顯強化,肝門處病灶與肝實質類似,最終診斷為脂肪肝伴局部脂肪缺失。如缺少平掃圖像,增強掃描可誤診為肝內多發轉移瘤。

總結

雖然典型的脂肪肝診斷比較容易,但不常見的情況,如脂肪局部沉積、局部缺失、多發沉積、血管旁沉積容易誤診,需要與壞死、炎症、腫瘤等鑒別,評估病灶的成分、形態、強化程度有助於正確診斷。必要時MR化學位移成像GRE相對超聲和CT有更高的特異性。

本文來源:胃腸腫瘤外科

聲明:

部分圖文來源於互聯網及公眾平台,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戳這兒,把健康帶回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