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青評論:北大博士半天走10萬步,你酸嗎?

摘要

中青評論

你也許永遠做不了那個勇攀珠峰的人,但每個人心目中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高峰,去突破,去征服,去創造那個別人“不相信”的奇跡。

根據莊方東的回應,半天10萬步發生在極限訓練期間,“半天”指的是從半夜走到第二天中午12點,並且負重登山的步子也比平常走路要小一些,確實可以達到 10 萬步。從一些極限運動者的描述來看,在12小時內完成10萬步的運動量,並非沒有可能。

行不行是一個問題,信不信則是另外一個。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10萬步是個遙遙不可及的運動量,以直覺來看,第一反應大概率是“不信”。然而,如果考慮到完成10萬步的是一位運動健將、國家一級運動員,再多了解一下同類體能者能夠達到的運動能力,有理性的人都必須接受: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更強大,更努力,能夠取得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績。

其實,半天走10萬步引發的爭論,離不開一個特定的場景——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體現在運動上,那就是跑步、徒步等原本個人化的運動變成了一種社交手段。在從前,沒有人關心自己的朋友一天走多少步,甚至也不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而在社交軟體植入運動記錄功能後,“曬步數”就成了很多人的日常社交方式。互相點讚、激勵乃至“約跑”,已是時下最流行也最能代表都市青年健康態度的潮流。

互聯網的存在,拓展了人們的社交範圍,而運動式網絡社交則將從前不太可能比較運動能力的人們放在同一個平台下衡量。從前,人們對專業運動員、極限運動愛好者的運動能力的了解是平面化的,更很少有機會跟這些運動達人比劃比劃。一天跑上幾十公里,對普通人來說只是一個數字,而在運動社交的場景下,不同人之間的運動能力差距就變得直觀,變得殘酷。

我個人也有這樣“酸”的經歷。朋友圈裡總有一些運動達人,常年佔據步數榜的頂端。哪怕是自己在外出旅行,完成比平時多得多的運動量時,也很難趕得上一些運動達人。直到有一天我點開那位經常雄踞步數榜榜首的朋友的朋友圈,才恍然大悟:他是一名武警特戰隊員,一天四五萬步的運動量,大概是他的日常訓練。了解了對方的身份,才對望塵莫及的數字有了敬畏,也才消除了那種將信將疑的“酸”。

運動式網絡社交的流行,當然有其積極意義。從前處在不同生活軌道的人們,通過運動產生神奇的聯繫。而更多普通人能夠在與那些運動達人的比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為自己設定合理目標,實現一次又一次的個人突破。這種技術對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也未必對每一個人都適用,但不管怎樣,只要有一部分人從這種社交中得到激勵,就有助於社會整體運動氛圍的改善。

所以,你不相信那位北大博士半天走10萬步,很可能只因為自己的運動社交網絡還鋪得不夠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應該知道,攀登珠峰到底需要多少付出,真正的勇士能夠達到怎樣的境界。你也許永遠做不了那個勇攀珠峰的人,但每個人心目中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高峰,去突破,去征服,去創造那個別人“不相信”的奇跡。

撰文/王鍾的

微信編輯/昆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