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師節特輯】96歲醫學泰鬥:「名譽算什麼,我不過就是一個吳孟超嘛!」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許多人勸他,「已經走到頂峰了,該歇歇了。」諸多榮譽加身的他卻說:「做一個醫生是要始終如一的,現在我身體還可以,我還能再乾幾年。」由於長期握持手術刀,吳孟超的指關節已經明顯彎曲。變形的是手,不變的是他從醫的初心。

在吳孟超乾淨整潔的辦公桌上,玻璃板下壓著一張小紙條,清晰地寫著「五個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面貌,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鮐背之年,從醫七十餘載,萬台手術,至今每周還要做三台手術。他是這麼寫的,也是這麼做的。

堅守

因為我是一個醫生

一定要為病人服務

吳孟超5歲時跟隨母親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在那裡,幼年吳孟超一邊幫父親割橡膠一邊讀書。1940年,抗日戰爭爆發,吳孟超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上前線去抗日成了他當時最迫切的願望,於是他作了一個決定:啟程回國。回國後,他終究沒能到延安,於是進入昆明的同濟大學附屬中學求學,下決心「讀書救國」。1943年,他被同濟大學醫學院錄取,成為醫學前期學生,由此吳孟超悠悠數十載從醫生涯悄然開始。


如今,吳孟超依然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七點吃早飯,飯後上班,看門診查病房,每星期還要做起碼三台高難度手術。當記者前來採訪的時候,吳孟超還在病房與病人交代病情。隨後,吳孟超坐在輪椅上被助手緩緩推至辦公室,與記者握手孔武有力。

2004年,湖北患者甜甜(化名)的肝臟腫瘤足有一個籃球大小,許多醫生給她建議:除了肝移植,別無他法。肝移植費用高昂,走投無路之時,甜甜和家人來到上海,求助於吳孟超。他發現,甜甜的腫瘤可以切除,肝移植不是必需的。當時,吳孟超已經82歲了。有些年輕同事勸他:這麼大的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了,萬一出了事,你的名譽就沒有了。吳孟超回答:「名譽算什麼,我不過就是一個吳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

一次手術後,吳孟超靠在椅子上,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隻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雙手在微微顫抖。他嘆氣說道:「我力氣越來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術室裡倒下了,記住要給我擦乾淨,不要讓別人看見我一臉汗的樣子。」

說起如此高齡還堅守在工作一線的原因,吳孟超微笑著說:「人總有生命的終點,不可能活一千歲,我總覺得應該在工作中度過,不要浪費時間。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肝癌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必須爭分奪秒!」

傳承

醫生不吝於傳授

人們的健康才有保障

吳孟超堅守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時刻牽掛著年輕醫生的培養。年輕時期的吳孟超師從我國外科大家裘法祖教授,老師說的六字箴言他依然常記心頭——會做,會說,會寫。

所謂「會做」,便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扎紮實實,不得有一點馬虎。「醫生要把病人一個一個渡過河。」吳孟超雲淡風輕的話語中透出他對醫療事業的認真。

會寫」也是「六字箴言」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吳孟超像恩師要求自己一樣要求年輕一代,「工作做完了,我們要學會總結出漂亮的論文,可以教給其他人,造福社會。」

「會說」包含了兩個方面,作為外科醫生需要有紮實的學術理論功底,自吹自擂解決不了問題,要有真才實學。此外,與病人交流也是「會說」的要求之一,給病人看病需要仔細檢查,詢問病史,這不僅需要熱情,也需要技巧。面對千里迢迢前來求醫的病人,吳孟超總是會先跟病人聊聊家常,緩解的病人緊張情緒。冬天的時候,他會先把手捂熱,再去觸碰病人的腹部查體。檢查時順手拉上屏風,檢查後順手掖好被角、彎腰擺好鞋子。「眼裡看的是病,心裡想的是人。」

吳孟超深知自己力量有限,所以他從來不吝於將自己的所學傳授給年輕一代,「其實我現在培養的年輕人不少了,這樣一代接一代,人們的健康就有希望了。」吳孟超說。手術室是吳孟超的戰場,也是他最好的課堂。多年來,吳孟超先後培養出26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他們絕大多數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撐起了中國肝膽外科的半壁江山。

學醫之路漫漫,培養周期長,可能要學很多年,甚至十幾年,才能成為專家。不少年輕醫生耐不住清貧,堅持不下去,轉投了其他行業。「有些人心裡浮躁,借著醫生的名號,開診所掙大錢。趁著病人生病賺錢不算是真正的醫生。」正如吳孟超在《朗讀者》節目中念到的一樣,「孩子們,讓別人去享受『人上人』的榮耀。我隻祈求你們善盡『人中人』的天職。某些醫生永遠只能收到醫療費,我願你們收到更多別人的感念。」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