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態振興:“一村一策”打造美麗鄉村

11月8日,初冬暖陽照射下的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東西湖區)慈惠街石榴紅村,遊人如織,村內粉壁、黛瓦、馬頭牆,與村外層林盡染的防洪林相映成畫。


遊客陳先生發現,往年來遊玩時漢江沿線都是貨車橫衝、塵土飛揚,今年卻全不見蹤跡。慈惠街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為保護漢江水源地,該街與區交通局共同搬遷砂石碼頭兩座,規範砂石運輸,改善村灣環境,還岸淨水清的漢江美景。

去年以來,武漢臨空港經開區實施鄉村生態振興,除整治漢江岸線外,還積極推動農村廁所革命、汙水治理、垃圾分類和人居環境改善4項工程,計劃3年內打造出一批美麗鄉村“樣板村”。

廁所革命實現“城鄉一體化”

走進石榴紅村中心村公廁,只見男女洗手間、母嬰室、殘障人士洗手間標記醒目,嬰兒護理台、無障礙設施、廁內扶手、緊急呼叫按鈕等人性化設施一應俱全。屋頂還開有通風口,讓清風入內,消除異味。

區城管委環衛科負責人譚豔軍介紹,以前農村公廁採用三級化糞技術,配建的化糞池需定期抽排,異臭難聞,常遭村民反對。今年該區將農村廁所革命與汙水治理合二為一,配套建設,建成後公廁汙水可直排管網,實現無害化處理。

今年臨空港計劃新建農村公廁37座,達國家城鎮公廁二類標準,“造價是一般農村公廁的五到六倍”。再加上前幾年的投入,該區每個行政村都已建有一座以上標準化公廁,並聘請了保潔人員每天定時清掃,從建設配套到維護管理均實現“城鄉一體化”。

農村汙水管網建設工程也在快速推進。該區服務業投資建設集團水務工程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對全區所有規劃內不拆遷村莊進行調查摸排,制定“一村一策”建設方案。距離市政汙水管網較遠的村落將新建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採用最先進的膜分離技術確保處理後的水質達一級A類標準。

垃圾分類進村莊

8日,慈惠街八向大隊村民徐文麗剛吃完午飯,將剩菜剩飯和其他生活垃圾分別裝到兩個垃圾袋裡,丟進了屋外垃圾桶。村外,一台嗡嗡作響的垃圾生化處理機正將收集而來的廚余垃圾發酵降解,生成有機肥料後交還村民種菜。

臨空港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是武漢市首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城區,此前一直在城鎮範圍推廣,今年起向農村延伸,目前已在8個涉農街道選取了40個大隊推廣垃圾分類。為讓村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該區在農村推廣“兩次四分法”,即由村民對濕垃圾和乾垃圾進行初分,直接分為易腐和不腐兩類;然後由村保潔員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分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不腐垃圾和可回收物等四類。該區還建成了“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街轉運、區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機制。

“一村一策”改善人居環境

除公廁、汙水和垃圾外,臨空港經開區還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計劃,對路線、綠化、塘堰、標識、建築立面、電線等影響村灣景觀的環節整體提檔更新。區建設局建設科高級工程師劉軍介紹,全區分20個精品村、25個重點村和其他一般村落3個等級分批推進,目前已從20個精品村中挑選了5個村落,由政府出面邀請全國一流的規劃設計部門進行景觀提升設計,打造一批“樣板村”。

柏泉街紅光大隊高下灣村毗鄰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優美,但村內民房建築樣式凌亂,密度過高,壓抑感強,缺少應有的鄉村氣息。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院提出“軟化環境、回歸鄉土”原則,即在建築物外觀不動的前提下,通過園林綠化手法,軟化過密的建築體量,增強現有建築布局的層次感。

慈惠街熊家台村屬漢江水域的自然村落之一,有豐富的景觀資源。但該村同樣存在建築雜亂、汙水亂排、缺乏公共活動太空等問題。廣州集美設計公司提出可將“菜農文化”“都市農夫”等概念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在熊家台打造“百畝千園主題村灣”。在這裡,都市人可在農戶的指導下耕作、播種、銷售農作物,體驗吃農家飯、乾農家活、住農家房的田園生活,最終形成以“休閑、勞作、收獲”為主線的鄉村休閑遊項目。(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