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留給中年女演員的好角色為什麽這樣少?

曾於裡

7月28日晚,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典禮舉行。FIRST青年電影展的年輕、自由、開放,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無限可能。昨晚的頒獎典禮,除了讓人見識了胡歌非常牛的口才外,另一個高潮是海清、姚晨、梁靜發表女性感言,呼籲給中生代女演員們更多機會。

海清在台上發言

海清說道,“這番話憋了很久想跟大家講。親愛的年輕導演、著名導演、製片人,我們是一群非常熱衷表演的女演員,我們一直在堅持……我們和你們一樣,非常熱愛電影。但說一句實話,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動的,市場、題材常常讓我們遠離,甚至從一開始就被隔離在外。姚晨不得不親自做監製,才有《上青雲》的機會,宋佳至今不結婚,還讓大家叫她小花。梁靜一邊投資,一邊問老公有沒有好角色……”

馬伊琍、姚晨、宋佳、海清參加FIRST影展私下合影

台下掌聲雷動,而海清的這段發言也登上了今日的微博熱搜。梁靜自己當了製作人,海清和姚晨也是電視圈的一線青衣,她們尚且面臨著沒有好戲(尤其是電影)可拍的困境,那麽其他二三線中生代女演員的市場境遇更是可想而知了。

留給中生代女演員的好角色為什麽這樣少?

要麽少女,要麽大媽

“中生代”其實也沒有一個太明確的年齡劃分,像海清、姚晨、梁靜都是70後,業內有朋友認為,1970-1985期間出生的,都可以稱之為中生代。中生代女演員與之前輿論曾經談及的中年女演員,幾乎是重合的。因此,這裡大抵也不必糾結於中生代或者中年的年齡限制,我們需要的感知的是這個事實:一群30+、40+、50+的女演員在市場上沒有好角色,非常被動。

筆者之前曾撰文談及,大陸的女演員一旦30+、40+了,她們的角色面向就變窄了。也不是說沒有戲可以拍,但如果想出演大熱的影視劇,選擇非常有限:要麽少女,要麽大媽。

只要在搜索引擎裡輸入“女演員 少女感”,就會彈出大量文章,其基調大同小異,褒揚一些女明星雖然結婚生子、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多年了,依舊“少女感”十足。女明星需要努力維持“少女感”,既與東亞男性的審美趣向有關,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市場上的頭部製作,青睞的女性角色是20歲出頭的女性。她們的角色定位多是“傻白甜”,等著霸道總裁遇上並愛上。

由此,一些年過30、也已結婚生子的女演員,會如此孜孜以求於“少女感”,拚命想維持“少女”的人設,出演的角色也千篇一律,演技並無長進。雖然這備受觀眾詬病,但不能否認:她們也有“無奈”,並且,正是“少女感”讓她們多年維持了一線的地位,至少不愁好資源,吸金能力始終杠杠的。

這讓人想起演員楊蓉(1981年生)因出演《沙海》被吐槽“這麽大的人了,還在演小女孩的形象”時微博上的回應,“我們這一波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著少女人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我渴望轉型,想演嫁不出去的大齡女子,或者生活裡憂傷跟喜悅一樣多的單親媽媽,想擁抱這個社會和每一個觀眾。我更怕轉型後,我被定義成中年女演員,跟那一波兒我崇拜的女演員一樣成了‘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沒有戲演’,更何況我沒她們有名沒有她們美。”

楊蓉微博上對於“裝嫩”的回應

你不維持“少女感”也可以,那麽你很可能只能被“挑挑揀揀”。焦俊豔(1987年生)演技很不錯,但她在《我家那閨女》中也吐槽,年紀過了30歲,在試戲的時候像菜市場被人挑剩下的菜。而時下正在參與真人秀《我家小兩口》的杜若溪(1985年生),也大吐苦水復出難,經紀公司往外投70個簡歷,收到了3個角色,都是婆婆媽媽的。

焦俊豔對女演員30歲困境的吐槽

30+的女演員尚且如此,40+的女演員就更心酸了。之前網友曾腦洞大開地想過一部“四十歲女性的閃亮人生”的《淑女的品格》,裡面有一個角色設定是曾黎,“公司總裁,啥都沒有就是有錢,最開心的事兒就是給仨閨蜜花錢,尊重男性同時在職場裡打敗他們,喜歡的東西:棒棒糖和仨閨蜜。”曾黎氣質好、演技佳,但多年來一直不溫不火,頗為可惜。但筆者真沒料到,會在最近播出的爛劇《七月與安生》中看到她,她是演了回“總裁”,不過不是凸顯女性的幹練颯爽什麽的,因為她的主要身份,是沈月飾演的安生的媽媽!

《七月與安生》中,曾黎飾演沈月的媽媽

而50+、60+這些年齡段的女演員,已經沒有角色可選,就是婆婆媽媽。潘虹(1954年生)基本被惡婆婆的形象定型了,宋丹丹(1961年生)2011年還能在《李春天的春天》中與許亞軍談戀愛,到了2018年的《美好生活》中,她已經成了張嘉譯(1970年生)的媽了。

反觀隔壁的韓國,像金惠子(1941年生)、羅文姬(1941年生)、尹汝貞(1947年生)、金海淑(1955年生)等60+、70+的女演員,在韓國都是國寶級般的存在,在一線電視台的一線製作電視劇中還能拿到重要角色,雖然也是婆婆媽媽的身份,但編劇給了她們極大的表演空間。

《李春天的春天》是一部難得的好劇,宋丹丹飾演38歲未婚女性李春天。只可惜,近年來這樣的作品太少見

不該放棄中年女性故事的講述

事實上,在電視劇領域,像陳數、海清、姚晨、馬伊琍、閆妮等大青衣,並非沒有好角色,而是有好角色很大概率都流向她們,像姚晨的《都挺好》,馬伊琍的《我的前半生》,陳數的《和平飯店》,海清馬上播出的《小歡喜》等。

那海清為什麽還要呼籲?一方面是,誠如前文所論述的,中老年女演員的困境是普遍且廣泛存在的,無論在何種職業裡女性都更容易遭遇天花板,海清哪怕自己沒遇到,呼籲一下也是好的。

另一方面是,海清此次呼籲的場合是電影頒獎禮,她所提到的姚晨自己當監製,梁靜當製作人,也都是電影作品;她的發言指向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們的電影,極大忽略了對中老年女性生存狀態的講述。因此,大多數中生代女演員沒有可以發揮演技的角色可以選擇。

為什麽強調近年來?因為張藝謀領銜的第五代導演,曾在1980、1990年代為中國電影銀幕貢獻了一系列經典的女性形象,比如張藝謀早前跟鞏俐合作的一系列電影,《紅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活著》,每一個“鞏俐”都是中國女性的不同面向。而賈樟柯、婁燁等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更多屬於當代的女性形象,賈樟柯禦用女演員趙濤出演了多部“大女主”電影,婁燁的影像也始終在挖掘女演員的可能性。

張藝謀、賈樟柯、婁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

問題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已經今非昔比,從1990年的25億元上升到了去年的609億元,體量增加24倍。但女性的故事講述卻沒有明顯的增多,反倒有不斷萎縮之勢。

這不是說電影中沒有女性角色,而是說大多數電影中,尤其是主流商業電影裡面,女性總是作為承擔功能性作用的配角存在的。像今年春節檔,沈騰、黃渤、吳京、王寶強等中生代男演員讓人印象深刻,中年男人的苦與難、愛與恨、糾結與釋然等,方方面面都有電影人願意關心,而觀眾也願意買單。但這些電影中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中生代女演員嗎?沒有。

中老年女性的故事不值得講述嗎?當然不是,不必去舉好萊塢的例子了,華語電影本身就有那麽講述中年女性生存狀態的華彩篇章,像許鞍華的《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陳湘琪憑角色獲得第51屆金馬獎影后的《回光奏鳴曲》,惠英紅憑角色獲得第54屆金馬獎影后的《血觀音》……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中年女性故事,具有的是相同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回光奏鳴曲》劇照,講述了一個底層中年女性的情感枯竭

那麽電影市場為什麽放棄講述?也不能怪編劇、怪導演,說到底,得有人願意投資。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大量熱錢湧入,體量不斷壯大,這是好事。但就像經濟學有一個“資源詛咒”的說法,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或地區,由於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其經濟體制容易失去變革、創新的動力,導致經濟的平庸化;中國電影圈也面臨著一個“資本詛咒”,資本給錢,一切資本說了算,電影也會失去變革與創新的動力。很多女演員自己當監製、製作人才有好角色,為的就是在與資本博弈時擁有“話語權”。

改變現狀並非一朝一夕,哪怕是在如此重視平權的好萊塢,與男明星相比,女明星的生存處境也糟糕許多。這需要資本的冒險與創新,需要編劇寫出好作品、講述動人的女性故事(不然像《媽閣是座城》票房也不理想),也需要觀眾審美素養的提升(多少以女性為主角的小眾文藝片票房慘淡)。總之,觀眾願意買單了,資本自然爭著趕著去拍,但觀眾也需要資本與市場的培育、涵養。

《柔情史》講述一對母女相愛相殺,探討女性親密關係的愛與撕扯,最終票房只有30萬元,實在是太慘了

海清誠懇地說,“歲月賦予我們經驗,皺紋,閱歷,寬容善良,善於溝通,我們沒有傳說中那麽不好合作。”雖然她的呼籲一時半會改變不了什麽,但至少能夠讓更多人知道,中老年女性不只是變“老”而已,她們也在變得豐富、成熟與優雅。但說實話,哪怕她們只是變“老”,變得頹敗、荒唐、平庸,她們的故事也值得講述。畢竟,誰不變老呢?

本期編輯 邢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