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名老中醫胃炎治驗四方

作者許自誠教授,國家級名老中醫,甘肅首屆名中醫,善用經方,重點從事腸胃病診療工作,尤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其胃癌前期病變的防治有深入的研究,療效顯著,並證明中醫藥有良好的逆轉作用。

運脾理氣化瘀湯

【組成】生黃芪15~30g,炒白朮10g,枳殼15g,厚樸15g,香櫞15g,製半夏15g,陳皮10g,丹參15~25g,赤芍15g,延胡索12g,萊菔子30g,石菖蒲9g。

【功效】運脾益氣,理氣和胃,活血化瘀。

【適應證】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竇炎,慢性胃炎,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具有胃脹、胃中沉重、噯氣頻繁,食慾佳,吃多怕胃脹,胃痛不明顯,舌象正常,脈沉緩或沉細等特徵的脾虛氣滯證。

【方葯加減】胃寒怕冷加高良薑6~9g,香附12g或桂枝15g;大便稀加乾薑6~9g;大便乾,改枳殼為枳實18g;口苦加蒲公英15g;食慾差加炒麥芽30g;胃鏡下有充血水腫加茯苓15~30g,炒薏苡仁30g。

【煎服法】先用水洗葯1次,再用水煎服,成人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每次至少30min,將藥液混合後,每日午飯、晚飯前1h各溫服1次。

【療程】3個月為1個療程,病重者可服2~3個療程。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證特點(蘭州地區),食慾大多數較好,但食後胃脹,怕食多,多則胃脹加重,胃中有沉重感。中醫理論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說明胃納食物的作用好,脾健運水谷的作用失常,形成脾虛氣滯證,這是根本原因。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較長,胃氣不能下降,產生胃部脹滿、有沉重感,胃氣上逆發生噯氣。生黃芪、炒白朮健脾益氣,以其治本;枳殼、厚樸、香櫞理氣消脹,促進胃的蠕動(這3種葯是比較好的促進胃腸動力的中藥);製半夏、陳皮降逆止噯氣,以治其標。根據西醫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查,胃鏡下胃黏膜色白,顆粒狀增生,血管透露,顯微鏡下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和腺體萎縮等變化,我們視為中醫學的血瘀證。因此,選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如丹參、赤芍等,以增加胃黏膜的血供,促進炎性細胞的吸收,利於萎縮腺體的恢復。如患者疲乏明顯,除用黃芪外,再加黨參15g或靈芝15g,加強健脾益氣的作用。現已公認,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免疫性疾病,黃芪、黨參又具有增強免疫的功能,尤其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我們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了大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加用黃芪、黨參等增強免疫功能的中藥治療後收到較好的療效。如此,中西醫辨證和辨病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結合,組方用藥,合理配伍成為復方,突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發揮中西醫優勢互補的治療作用。

養陰清胃化瘀湯

【組成】沙參30g,麥冬15g,烏梅10g,山藥30g,蒲公英15~24g,製半夏12g,竹茹10g,陳皮10g,丹參15~24g,赤芍15g,枳實15g,火麻仁(搗碎)30g,萊菔子20g,生麥芽30g。

【功效】養陰清胃,理氣潤腸,活血化瘀。

【適應證】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胃炎、賁門胃體炎等胃病,具有口乾,舌燥,喜飲,食納減少,大便乾燥,心煩、嘈雜,舌紅或紅絳,或乾紅,光亮無苔,脈沉細或弦細等特徵的胃陰不足證。

【方葯加減】舌紅、乾燥,口渴明顯,加生石膏(另包,先煎20min)15~30g,知母10g,黃連6~9g;舌紅乾燥、光亮如鏡,加生地黃20~30g,牡丹皮10g,金銀花20~30g;失眠,加炒酸棗仁15~20g,首烏藤15g。

【煎服法】先用水洗葯1次,再用水煎服,成人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每次至少30min,將藥液混合後,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藥液不宜太溫。

【療程】3個月為1個療程,至少治療2個療程。

本方主用於治療胃陰不足證。輕證的病變在氣分,重證在營分。前者主要特點是舌紅或紅而光亮,無苔如鏡,口乾、舌燥及口渴,表示胃陰損傷,方中以沙參、麥冬、山藥、烏梅甘淡、甘寒酸味之葯滋養胃陰為主;陰虛易生胃熱,以蒲公英配橘皮竹茹湯(陳皮、竹茹、製半夏)清胃熱、降逆止嘔,必要時加黃連,增強清熱作用;口渴明顯者,非用清胃熱的重劑生石膏、知母(白虎湯)不可;因大便乾,須重用火麻仁、萊菔子配枳實,潤腸通腑。後者主要特點是胃陰損傷進一步發展,病變加重,舌色由紅轉絳(紫紅色),舌燥加重,津液缺乏,須用生地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等涼血清營;病情嚴重者可選用水牛角,配合白虎湯,效果更好;丹參一味葯,專為防止養陰葯過多,涼血中求活血散瘀之意。諸葯配伍,共起養陰清胃的主要作用。

運脾理氣防癌湯

【組成】生黃芪30g,靈芝24g,厚樸15g,枳殼15g,香櫞15g,製半夏12~15g,陳皮9g,丹參30g,莪術15~18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桂枝12g,炙甘草9g,大棗6枚。

【功效】健脾益氣,理氣和胃,化瘀抗癌。

【適應證】中度以上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發輕-中度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重度異型增生,和(或)腸上皮化生,具有胃脹、胃沉重、呃逆、食慾減退、疲乏、消瘦,舌色正常,舌苔白薄,脈沉細或沉緩等特徵的脾虛氣滯、痰瘀互結證。

【方葯加減】脾氣虛嚴重加黨參20g(舌苔厚者不能用)或紅參10g,無靈芝時可用黨參代替;食慾明顯減退者加炒麥芽30g,石菖蒲9g,黨參改為太子參;胃鏡下有糜爛加白及15g,薏苡仁30g;有顆粒狀增生或隆起損害時加山慈菇15~20g,皂角刺6g。

【煎服法】先用水洗葯1次,再用水煎服,成人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每次至少40min,將藥液混合後,每日分2次,飯前1h溫服。

【療程】3個月為1個療程,至少2個療程,3個療程較好。按醫囑療程服完後,注意胃鏡複查,並取活檢。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滯、痰瘀互結證。此證有轉胃癌的潛在危險性。它的巨集觀辨證特點與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在胃竇部)表現的脾虛氣滯證一樣,微觀辨證不同,值得注意和重視。胃鏡下所取的活檢,在顯微鏡下呈現有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和(或)腸上皮細胞化生。異型增生或腸化生的程度(級別)在中度以上時成為胃癌癌前期病變,具有轉癌的潛在危險性。但這並不是說一定能轉為胃癌,是可以治的病。患者一定要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堅持治療,一定能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我們曾治療胃癌前期病變患者40例,有效率達89.9%,消失率61.3%,對中度異型增生的消失率達81%。輕度不典型增生,是一種炎性反應,不屬於癌前病變,不必介意。

本方的治療方法,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化瘀葯不可少,再加用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中藥進行乾預。方中的莪術、白花蛇舌草具有這種作用。據實驗證明,莪術對各種小鼠移植性腫瘤確有一定的抗癌效應,其抗癌的主要成分為莪術醇和莪術雙酮。用量至少15g,最多加至20g,用量不可再大,否則易引起肝、腎損害。白花蛇舌草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味苦性寒,對胃癌、食管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症有效,用量至少30g,可加至50g,與莪術配合應用。根據我們的經驗,兩者確有較好的抑製不典型增生和腸上皮細胞化生的作用。薏苡仁也有抗癌作用,可與前兩種抗癌藥聯合應用。總之,本方治療胃癌前期病變的原則,必須要在健脾益氣、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禦疾病能力的前提下,加用抗癌中藥治療,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若單獨使用中藥抗癌,其抗癌作用確實不如西藥化療的作用強,所以單獨使用中藥抗癌的思路不可取。

養陰清胃防癌湯

【組成】沙參30g,麥冬15g,烏梅10g,生石膏(另包,先煎20min)30g,知母20g,黃連9g,天花粉15g,莪術15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枳實15g,石菖蒲10g,生甘草9g。

【功效】養陰清胃,活血化瘀,解毒抗癌。

【適應證】中度以上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發輕-中度異型增生,和(或)腸上皮化生,具有口乾舌燥,喜歡冷飲,食慾減退,消瘦,舌紅或絳,少苔或黃苔,脈沉細弦或沉數等特徵的胃陰虛損之重證。

【方葯加減】舌紅少苔,光亮如鏡加生地黃30g,牡丹皮10g;食慾明顯減退加太子參30g,生麥芽20g,生石膏減至20g;口腔潰瘍加金銀花20~30g。

【煎服法】先用水洗葯1次,再用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每次40min以上,將藥液混合後,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藥液宜涼服不宜熱服。

【療程】3個月為1個療程,至少治療2~3個療程。按醫囑服藥後,注意胃鏡複查並取活檢。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胃陰不足證的重症(胃陰虛損之重症),中度以上慢性萎縮性胃炎及非萎縮性胃炎,伴有輕-中度異型增生或腸化生者,具有以上胃陰不足證時適用。方中的沙參、麥冬、烏梅為甘淡、酸味中藥,以滋養胃陰為主;生石膏、知母、天花粉配黃連,具有清熱生津,增強養陰作用,陽明燥熱不除,胃陰難保。若舌乾紅而絳,或舌紅光亮如鏡,提示胃陰耗損嚴重,再加生地黃、牡丹皮或水牛角(30g)涼血養陰。若食慾減退明顯,消瘦者,方中太子參(30g)配生麥芽或生谷芽,有很好的健胃作用。在赤芍、丹參化瘀的同時,重點使用白花蛇舌草、莪術等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中藥,意在改變不典型增生和腸化生。還須注意一點,此類胃陰不足的重症,在中度以上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已成為胃癌前期病變,據某些學者的報導,轉胃癌的概率較大,在我國南方較多見。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