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別扎堆奔向世界遺產,那裡沒有“詩與遠方”

作者:王鍾的

“旅遊人數在增加,但人們去的地方並未增加。”近日,在甘肅敦煌舉行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項目專家內維爾·阿根紐指出,近年來,中國各地遊客對於世界遺產地“必須看”的心態,導致旅遊業增長,而許多其他重要遺產點由於缺乏遊客而苦惱不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評選備受各級政府和公眾關注,在國內掀起了“世界遺產熱”。2019年7月,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與意大利並列世界第一。作為文明古國和自然景觀豐富的大國,中國獲得這樣的榮譽當之無愧。

由於世界遺產的深入人心,很多遊客在規劃旅行線路時“按圖索驥”,優先選擇世界遺產名錄上的景區“打卡”。這或許無可厚非,因為絕大多數世界遺產,都伴隨著世界一流的旅遊資源。而且,對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展公眾教育、文化傳播和旅遊功能並沒有必然的衝突。

不過,將世界遺產等同於對旅遊景區的“認證”,也可能讓人失望。因為世界遺產的評選並不是以旅遊價值為標準的,而是旨在保護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隨著中國世界遺產名錄的豐富,遊客或許會覺得一些世界遺產“不那麽好玩”。比如,今年新晉世界文化遺產的良渚古城遺址,其歷史文化價值要遠超所謂的“可玩性”。

此外,並不是所有的世界遺產都適合向大眾遊客開放。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公告,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非法穿越活動。可可西裡平均海拔高,有著特殊的生態和特殊的生物多樣性,幾乎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活動的衝擊。人類活動越少,對可可西裡就是越好的保護。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休閑社會的到來,旅遊日益成為公眾的普遍生活方式。但是,中國遊客在旅遊目的地選擇方面,依然存在單一化的認知。過度依賴於流行的榜單,包括世界遺產、5A級景區等官方層面的認證,造成了旅遊目的地單調、部分景區遊客過於集中,而旅遊資源開發不平衡的問題。

世界遺產不等於最佳旅遊目的地,而優質旅遊目的地也未必符合世界遺產的要求。實際上,一個國家世界遺產的多寡,不僅跟該國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存在密切關係,也與綜合國力、對世界遺產評選的認同度有關。尼泊爾僅有4項世界遺產,而被譽為世界頂級徒步路線的安納普爾納大環線(ACT)並不在其列,這並不影響其對全球遊客的吸引力,更無損於其“一生只見一次”的壯麗景觀。

就國內而言,世界遺產的光芒,也可能讓同樣具有特色的景區“黯然失色”。為了保護洞窟和壁畫,敦煌莫高窟景區實施限流,旺季時刻一票難求。其實,為領略敦煌藝術的精妙,不一定非到莫高窟不可。毗鄰敦煌的瓜州榆林窟,是敦煌石窟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不容低估,卻經常門可羅雀。類似例子還有很多,隨著世界遺產旅遊的過度飽和,遊客要善於發現和欣賞那些“小而美”的風景。

持有世界遺產“必須看”的心態,未必能真正促進世界遺產的保護。儘管萬裡長城作為一個整體被納入世界遺產,但多年以來,遊客趨之若鶩只有北京郊區的八達嶺長城。這無疑是一種片面認識,對於長城的整體保護也產生了不利影響。與八達嶺日趨成熟的配套措施相比,許多地方的長城依然面臨仍由風雨吹打和人為破壞的威脅。也許,“不到長城非好漢”始終是中國人信奉的格言,但長城不只有這一處,沒必要扎堆擠到八達嶺山腳下。

隨著人們旅遊心態的成熟,旅遊分眾化的趨勢逐步顯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人喜歡陽光、沙灘和潛水,那就到海邊度假;有人喜歡雪山、森林和徒步,那就到深山苦旅。正如那句名言所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制定下一個出遊計劃的你,不妨從世界遺產名錄和形形色色的旅遊榜單中解放出來,追隨自己的內心,發現適合自己的“秘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