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諾貝爾獲獎者從小有的這些特質,快來測測你家娃有沒有?

近日,備受矚目的諾貝爾各個獎項揭曉

又有一批“天才”誕生

但是,他們真的是生來不凡的嗎?

是什麽令他們取得偉大的成就?

成功的家庭教育背後是否有某些相同的因素?

他們身上有沒有共同的特質值得借鑒?

今天,童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家庭教育小故事

寶媽帥爸們不僅可以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

鼓勵孩子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

還能思考如何培養出

更符合未來世界需求的人才哦

No.1

與成績相比,成長才是第一位的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growth is the first

丁肇中【美國】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丁肇中的母親是兒童心理學教授,父親是研究土木工程學的,他們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

″我雖然獲了諾貝爾物理獎章,但我不是天才。在12歲之前,我還沒上學呢!″丁肇中說,他的成功,很大部分歸功於父母的教育。

母親從不要求他考100分,她說:″100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麽意義,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

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孩子的成績牽動著父母的心弦,也成了家庭和諧的晴雨表。

但是在丁肇中的母親眼中,孩子的成長才是第一位的。在鼓勵孩子學習的同時,也關注他的興趣愛好,幫他製訂合理的目標,確保孩子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No.2

玩是天性,孩子有權利玩

Playing is instinct, children have the right to play

朱棣文【美國】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朱棣文有著強大的學霸DNA,他的家族三代皆教授,出了12位博士。但是少年的他並沒有表現得與眾不同。小時候有點離經叛道,幼兒園燒壞了家裡用餐的塑料桌子,中學時期曾經輟學過兩個月,大學去了離家不遠的相對平凡的羅徹斯特大學。

但是他的母親發現了他的天賦。小時候,朱棣文特別貪玩,中文補習班不肯去,學校作業也不願意做。但媽媽卻允許他這樣做,甚至″縱容″他去玩。

她認為:″玩是天性,孩子有權利玩。″後來,因為這些″玩″的經驗,啟發了他對科學的思考 。

對於這樣的玩法,朱棣文說:″更重要的是,我從小就養成了自己動手做事的習慣,也讓我的雙手更靈巧。″這種從小就會玩的能力,也大大誘發和調動了朱棣文大腦的活動,最後成為科學家。

有的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學好書本知識,害怕孩子玩物喪志,耽誤學業,不讓孩子去″玩″。但你可能不知道,讓孩子學會玩,才是最好的教育。

就連馬雲也不止一次強調:如果不讓孩子玩,30年後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因此,家長與其害怕孩子玩,不如思考:如何讓孩子學會″玩″。

No.3

相信孩子,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Believe in children, learn to respect children's choices

屠呦呦【中國】

2015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爸爸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她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愛上醫學。她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醫學,但並不是家人所期待的中醫,而是當時絕大多數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

這個決定讓爸爸有些意外:″呦呦,你選這個專業,那你積累的這麽多中醫知識,不都白費了嗎?″

但是屠呦呦卻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才最可能系統地探索中醫藥領域。

爸爸思量了一會兒,說:″我原以為,也只希望你長大了做好一個醫生。沒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負!爸爸相信你,加油,你會成功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特別愛干涉孩子的選擇,並認為自己是在幫助不懂事的孩子選擇自己的未來。這對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好事情,畢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長不過是階梯或者是孩子的拐杖而已。

孩子的未來有各種的選擇,家長們只需要對未來有信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好!

No.4

″兒子,那個打我的人,

與這個老人並不是同一個人。″

″Son, the one who beat me is not the same

person as this old man.″

莫言【中國】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莫言的母親沒讀過書,不識字,但樂觀、善良、堅強,明曉事理。

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親去屬於集體的莊稼地裡撿麥穗。守田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母親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個耳光,沒收了他們撿到的麥穗。母親的嘴角流血,無望地坐在地上。

多年之後,那個守田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莫言相遇。

莫言想衝上去找他報仇,卻被母親拉住了。她平靜地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同一個人。″

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胸懷!父母用什麽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No.5

別讓我們的否定,

扼製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Don't let our negation control the child's ability to explore

尼爾斯·玻爾【丹麥】

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玻爾在童年時代,是一個行動緩慢但做事專心的孩子。

玻爾喜歡動手修理家中的鍾表或其他東西。一次,家中一輛自行車的飛輪壞了,玻爾自告奮勇來修理,直接把車子拆了,一時不知道怎麽裝回去。有人想幫忙,父親卻堅持說:″讓他自己來吧,他知道該怎麽乾。″

經過對每個部件的仔細研究,玻爾成功地把飛輪裝配好了。

玻爾和他的兒子——物理學家Aage Niels Bohr

很多家長看孩子幹啥都不順眼,″你不許乾這個″、″你不許碰那個″、″你應該這樣做″、″你放下,我來弄吧″……

父母無時無刻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這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獨立成長的樂趣,也無法培養起孩子自己掌握學習的能力。敢於讓孩子淋漓盡致地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才能充分拓展孩子的探索能力。

從現在起,請保護好孩子的探索能力。

福利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請在右下方點擊“在看”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