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奇帆:建議長三角進行自貿港試驗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黃奇帆

  依靠長三角地區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條件,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我相信,長三角地區一定能不負眾望、協調發展,建成我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一個國家的開放高地,一般具有五個基礎條件:

  一是具有較大的城市群體系,有發展的比較優勢和較強的腹地優勢,連接產品供給和市場、消費地區。

  二是具有聯通全球的交通樞紐(航運、航空、鐵路),在國內外經濟中發揮樞紐功能。

  三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政策體系,既有海關商檢國家一類口岸功能,又有保稅區、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台,在財政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

  四是具有與國際市場融合的全球化大產業,形成獨具特色、產業鏈配套發展的產業體系。

  五是集聚了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長官能力的人才,在技術管理方面與國際接軌。

  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就是我國具有這五大條件的開放高地,長三角以佔全國1/26的土地(2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1/6的人口(2.2億),產出了全國1/4的GDP、1/4的財政稅收、1/3的進出口貿易和58%的外資利用,是我國區域經濟最發達、經濟體量最大、綜合競爭力最強的重要經濟、貿易、金融中心,是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在今年11月5日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上,習總書記提出“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習總書記還進一步提出了下一步中國對外開放的任務,是要重點抓好激發進口潛力、擴大外資準入、改善營商環境、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做好多邊和雙邊合作等五方面的工作。長三角地區作為當前中國的對外開放高地,進一步按照總書記要求,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責無旁貸。要全力以赴實現總書記關於開放的五大任務,就要在開放的高度、深度、廣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在這裡,高度就是指與國際市場相通的製造業、服務業在內的產業實力和能力,深度就是指與WTO、FTA等全球多邊與雙邊的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相融合的營商環境、制度安排,廣度就是指各種開放、改革和產業更新的措施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果。

  一、高度方面

  長三角地區要形成與國際市場相通的、佔有相應比重的產業體系和市場異塵餘生體系,至少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在戰略新興製造業和戰略新興服務業方面,形成富有競爭力的上中下遊一體化的產業鏈集群。伴隨這種製造業內部協調,產業鏈集群化會形成研發、設計、物流、配送、銷售等生產性服務業配套的供應鏈系統化,以及由總部協調控制的、分布在全球各地區各環節的貿易清算、結算價值鏈的樞紐化。這種產業鏈集群化、供應鏈系統化、價值鏈樞紐化,正是現代國際化大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現代企業、現代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一靠技術,二靠資本,三靠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全球化運作能力。

  二是充分發揮長三角良好的航運、空運樞紐條件,建設全球航運和航空的核心樞紐,以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離岸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為重點,打造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

  三是發揮中國的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外匯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貿易清算結算系統、跨境人民幣交易等要素市場雲集在長三角地區的優勢條件,打造與香港、倫敦及世界其他城市相連通的全球化資本市場和離岸金融服務中心,把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建成亞洲最具規模的、重要的金融中心。

  四是當前國際貿易已進入數字貿易時代,統計顯示全球服務貿易中有50%以上已經實現數字化,超過12%的跨境貨物貿易通過數字化平台實現,預計今後10—15年時間,全球貨物貿易呈2%左右的增長、服務貿易量15%左右的增長,而數字貿易則是25%左右的高速增長,20年後世界貿易格局將形成1/3貨物貿易、1/3服務貿易、1/3數字貿易的格局。數字技術不僅對貨物貿易有利,還促進服務貿易便利化,催生新的服務業態。長三角地區應以上海和杭州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實力和基礎,建成具全球競爭力的數字貿易中心。要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創新思路,挖掘和培育數字經濟新增長點,大力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高端服務為先導的數字服務出口,擴大數字經濟領域的服務出口,包括雲服務等。積極培育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形成數字服務貿易集群。要發揮中國和世界最大的數字經濟系統的優勢,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智移雲)的發展,並以大智移雲的顛覆性功能,提升推動智慧城市、工業製造4.0體系等方面的發展。

  五是發揮長三角地區大專院校密集雲集的條件,實施創新驅動,形成0—1的原創成果不斷發明、發現;1—100的科研成果不斷被轉化孵化;100—100萬的孵化成果不斷被大規模投資投產、兼並收購、上市發展、獨角獸不斷生成的局面,形成良好的創新驅動體系。

  二、深度方面

  長三角地區要深入研究全球多邊雙邊已經形成的貿易規則,密切跟蹤這些規則的變革趨勢和談判重點,並形成與國際貿易規則相對應的營商環境。

  以產業鏈全球一體化為特徵的國際貿易模式要求國際貿易規則也發生相應變革。隨著全球化不斷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一種產品生產分工在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內部完成逐步變成全球範圍內跨國分工完成,形成了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一個產品生產由一個企業、一個地方生產變成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商品貿易不再是簡單的產業間貿易,而是產品內銷易,全球產業鏈發展造成了中間品貿易在國際貿易體系中迅速增長,國際貿易的重心從最終品貿易轉移到中間品貿易。2010年以來,全球貿易中約有60%來自中間商品和服務貿易,它們分布在最終商品生產和服務生產的不同階段。生產力變化會推動生產關係調整。全球價值鏈對傳統經貿規則提出新挑戰。

  首先,在全球產業鏈背景下中間品貿易壁壘會產生累積效應,極大地提高貿易成本。中間品要多次跨境貿易,即使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很低,其貿易保護程度也會被放大。為此,零關稅、零補貼、零非關稅壁壘“三零”規則凸顯。全球價值鏈要求高效的貿易便利措施,由於生產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動,跨境貿易迅速增長,降低通關與物流費用,節省貿易的時間成本,增加透明度和可預測性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提出了營商環境公平透明、政府服務便捷務實、海關通關不重複關檢,實施“關檢互認、執法互助、資訊共享”。

  其次,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模式不僅要求產品標準趨同,而且對生產經營、管理模式的一體化提出更高要求,原先各國單方面自主制定、執行的規則如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和勞工標準、國有企業行為、競爭中性等規則都受到國際規則的規範和約束,要求做到公平公正不歧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發展,要求把國際投資、服務貿易、勞工和技術標準、國內管制、中間品貿易都納入到談判議題中。由於貿易、投資和服務的高度關聯性,制定統一的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再者,放開市場準入不僅僅是工業體系開放,還包括金融、物流、研發、銷售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放開,以及涉及人才吸引力的教育、衛生、文化創意產業的開放。相比工業經濟領域,我們目前這方面開放度較低。大量海外治病、大量孩子和青年海外讀書,既流失了教育衛生的GDP,也不利於吸引外資和改善營商環境。

  四是對服務貿易、金融業、生產性服務業關聯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比如,我國加工貿易產生的大量金融結算業務流失境外。我國4萬多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中有大約1.8兆美元的加工貿易結算是離岸金融結算,由於國內條件不許可、不適應,這1.8兆美元的離岸金融結算量中,香港3000多億美元、新加坡4000多億美元、愛爾蘭4000多億美元,還有一些在台灣、韓國、日本。這方面,只要我們的離岸账戶能夠允許開放,並有與國外自貿區相同的稅制,就能夠促使上兆美元的加工貿易離岸金融結算量回流,相應會產生相當體量的銀行收入、就業和稅收。

  五是數字貿易領域的接軌問題。有幾方面:一方面,招商引資方面,比如由於外商投資企業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上境外的郵箱和交流軟體不太方便,影響跨國資料和數據交換,外資研發機構在長三角設立公司就是一個考量因素。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公司電子商務走向世界有很多與國際規則不接軌的問題,比如國際上互聯網平台公司不跨界壟斷、不搞金融、網絡交易交稅、網絡支付與信用卡體系競爭問題、涉及共享經營平台發展的約束規則等等都與我國國內發展的狀況不同。為此,深入研究解決數字貿易的市場集中度、隱私保護和安全威脅等國際規則,一要加強國際間數字貿易合作,確保網絡開放、自由和安全,支持國際數字貿易自由化和便捷化;二是確保雙方數字經濟政策處於全球合理共識之;三是通過雙邊多邊合作確保構建堅實的國際數字貿易規則。長三角地區要成為開放新高地,在這些方面已經捷足先登,未來如何深化,亟需要繼續努力,再上一層樓。

  三、廣度方面

  既要為FTA和WTO談判探索合理的基礎,又要為沿海、內陸其他地區的開放提供有價值、可複製、可推廣的方案和經驗。長三角地區在建設開放新高地過程中,不論是保稅區還是自貿區,不論是工業區、開發區還是城市新區,關鍵不在於搞政策窪地,重在市場制度建設。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的探索活動既不在於搞一些碎片化的政策設計或創新,也不在於把省市政府的權力幾十項、幾百項的都賦予它搞一站式的政府服務改革,而是要切入FTA協定談判關注的內容,切入WTO條款修改所關注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做實驗、搞改革。比如,在120平方公里的自貿試驗區內擴大外資投資領域,試辦一些原來限制設立的外資學校、醫院、文化傳媒機構,並予以負面清單管理。又比如,在數字貿易領域,允許在自貿試驗區裡設立由外資投資的、數據來源於國外、數據處理服務對象在國外,並且不與中國國內的政府、事業部門、企業和老百姓有物理通道聯繫的雲數據處理中心,類似於保稅區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和離岸金融系統的不與國內人民幣系統聯繫的外匯交易市場。在這方面,要從合理的國際慣例入手,從有利於開放發展的角度,做出一些實質性的開發試驗。要像上世紀90年代浦東外高橋保稅區那樣改革開放創新。

  中國目前有13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共分六類:包括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跨境工業園區等,涉及貨物進出口的都可以在保稅區之外的五類保稅監管區分門別類的監管。那麽,保稅區人員進出為什麽要設卡監管呢?徒生不便。為此,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做了試驗。1990年國家批準了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賦予了七條政策:一是實行免關稅、免許可證;二是允許入駐保稅區的國內外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三是可以從事轉口貿易;四是區內企業外匯全額留成;五是各國貨幣流通;六是設立生產資料交易中心;七是對保稅區內企業實行15%企業所得稅政策。由於這些政策,外高橋保稅區很快集聚了國內外上萬個內外資貿易公司不僅從事著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還從事著轉口貿易、服務貿易、生產資料交易市場的貿易,多元化貿易、多元化經營程度非常高。外高橋保稅區自1991年開業後,最初保稅區裡有貨物進出,海關封關運行、專設卡口,24小時有海關人員值守。後來隨著貿易活動的發展,發現實質性的貨物進出口可在外高橋保稅港區實施封閉管理,外高橋保稅區從事的是多元化貿易、服務貿易,並沒有實質性貨物進出,因此,為了方便人員進出,提高工作效率、擴大保稅區的貿易功能,上世紀90年代後期,浦東新區和海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外高橋保稅區不再設卡關檢,成了全國唯一沒有圍網、不設卡口、沒有海關24小時值守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這是它與其他130多個海關特殊監管區最大的不同,由於它是最為開放的保稅區,這十多年來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貿易額佔全國全部13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進出口總額的25%,佔全國13家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50%。

  這種試驗,完全可以在全國比照推開。現在,有的地方的保稅區像出口加工區那樣在鐵絲網內建工廠,是政策的浪費。同樣的道理,自貿試驗區建設不能簡單地當成新區、當成一般的城市化地區來建,如果這樣,120平方公里搞征地拆遷、七通一平至少要花兩三年,樓堂館所等城市功能開發至少又是兩三年,真正的招商引資、制度建設、探索試驗都等到猴年馬月了。因此,上海、浙江、江蘇的自貿區內就是要率先探索在現有的保稅區、開發區內,在現有的航空、鐵路、港區等交通樞紐內,在現有的中央商務區內,利用現有的設施條件,劃出範圍,直接進行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制度試驗。

  與此同時,建議在長三角進行自由貿易港試驗。在長三角地區建設自由貿易港,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和南京—南通港為依托,由上海、浙江、江蘇共建自由貿易港,圍繞全球一流的航空航運能力,以離岸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等為重點,打造國際貿易中心、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總之,只要按照總書記關於未來對外開放的五大任務認真落實,依靠長三角地區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條件,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我相信,長三角地區一定能不負眾望、協調發展,建成我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本文來源於中國經濟年會上的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