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道與健康不得不說的兩三事!

為什麼同齡的孩子高矮胖瘦各不同?除去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因為營養吸收的情況不同。而營養吸收與代謝可是跟我們腸道菌群息息相關哦!

一、與菌相伴,身體倍棒

寶寶的健康成長,取決於很多因素,總體分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我們主要分析生理因素,而確保寶寶健康的兩大重要生理為:1、吃喝拉撒正常,確保寶寶攝取的營養足夠、廢物排除及時;2、免疫系統發育好,工作正常,保證寶寶不受外界侵蝕。

1、吃喝拉撒

從寶寶吃奶到給寶寶喂輔食,再到寶寶自己吃固體食物,腸道菌群始終都扮演一個消化輔食者的角色,輔助腸道更好降解和消化食物,從而維持寶寶健康的營養吸收和促進寶寶的健康發育。

其中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等小分子,是腸道細胞生長的能量來源,還能讓腸道黏膜更完整(腸道黏膜一漏,腸道裡的很多東西就容易流入血液裡,最終引起疾病)。

一旦腸道菌群發展遲滯,腸道細菌對於膳食纖維降解吸收和維生素合成等均會受阻,從而影響腸道發育,導致營養代謝系統不完善,最終影響寶寶的成長髮育。

很多家長都見過同樣年齡的兩個小孩子,一個孩子很瘦弱,另一個孩子很壯而且個子也很高,除去遺傳因素的影響,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營養吸收的差距。

營養吸收主要靠腸道和腸道裡的細菌,所以保證腸道和腸道細菌的健康發育,才能保證寶寶的吃喝拉撒正常。國外很多醫院研究過非洲營養不良小孩和發育正常小孩的差異,發現2歲營養不良小孩的腸道菌群,還不如健康小孩6個月的腸道菌群好,而且紊亂的腸道菌群明顯和發育不好的骨骼、大腦都有關係。

不僅僅是人類,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這些觀點:沒有腸道菌群的發育不良小白鼠,用高營養的食物去餵養,但由於沒有腸道菌群的幫助,最終也是不能恢復正常營養吸收,當然了健康發育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要重視並善待我們的新移民(腸道菌群)。

1.1 腸道菌群告訴你,為什麼寶寶一會兒想吃這,一會兒想吃那

在寶寶的好奇世界裡,永遠都是想吃葡萄、想吃草莓、想吃巧克力,還想吃……或許寶寶不是吃貨,但媽媽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寶寶有時候想吃麵條,有時候想喝粥,有時候想吃桃子,有時候想吃葡萄等等,那寶寶為什麼老是一會兒想吃這,一會兒想吃那呢?

其實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腸道菌群決定的,每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都是不一樣的,有500-1000個不同的種類(孩子的相對成人會少一些),這些不同的種類就類似於不同的部落,表面上以和平相處為主,但是總是會有些不安分的菌群時不時地引發戰亂,腸道就是它們的戰場。

部分腸道菌群還會通過操縱人體的大腦以使其攝取特定的食物來作為它們的主要武器,以達到生存或是繁殖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消滅競爭對手。有時候它們甚至會令人吃下有害的食物而危及人體健康。研究已經發現,腸道菌群多樣性不夠的寶寶疾病發生率會更高。

因此,在給寶寶準備日常的飲食攝入時,媽媽們不能隻考慮寶寶那一刻的感覺,不能長期偏食哪種或者哪類食物,在食物的選擇上應該多樣性,從而照顧到腸道菌群的多樣性。

1.2 腸道還分不同款型

在近幾年裡,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的世界裡發現了令人驚奇的多樣性現象。寄生在我們人體腸道的菌群具有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每一個人的菌群組成結構都是唯一的,哪怕是雙胞胎之間也有所差異。這些腸道菌的不同,也就導致了不同的寶寶所擅長消化的食物是不同的。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些腸道菌群並不是隨機組合而成的,腸道菌群在所有這些受檢人群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稱做「腸型」。腸型類似於血型,於性別、國籍、體重指數等特徵都無關,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每種腸型擅長消化的食物不同。

2、免疫系統的良師益友

2.1 益友:為你身先士卒

要說居民密度,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也比不過腸道。數米的腸道,住著近10的14次方個細菌居民。緊貼腸道黏膜的「樓王」位置,如果被有益菌佔著,那麼有害菌自然就難以近距離接觸腸道表面,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直接傷害。除此之外,有益菌也會分泌一大堆毒性物質,「毒死」有害菌。

2.2 良師:指點迷津,以身教化

在必要時,良師益友也會玩點陰招:偷偷分泌小分子,提醒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輕鬆識別有害菌,進而防患於未然。這就是所謂的讓免疫系統「長見識」。除此之外,腸道菌群還能讓免疫系統「學本事」。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從出生到7歲,每年總要到所屬的疾控部門打預防針,如乙腦、小兒麻痹、水痘、麻疹、B肝等疫苗。疫苗其實就是被削弱甚至滅活的細菌或者病毒,它們不會對身體造成疾病,但是可以激活我們身體裡對抗相應疾病的免疫系統成熟,確保以後不再被此類病原體感染。

腸道菌群也一樣,在不斷抵抗外界病原菌的入侵的同時,也能夠不斷教導我們自身免疫系統,確保免疫系統能夠「長本事」,做人體合格的守衛軍。就這樣,健康的免疫系統、合理的腸道菌群系統,組成了寶寶防禦外界病原體的城牆。

3、腸道菌群一發功,五臟六腑都受用

腸道菌群作為一個被忽略的「人體器官」,它與人體消化、營養發生作用,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我們的身體很多臟器的功能。例如:腸道菌群附著在腸道內壁表面的黏膜層之上,構成了一層由細菌構成的屏障,阻止外來病原體入侵。

再如,肝臟通過肝門和膽汁分泌系統與腸道聯繫,而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通過腸粘膜屏障與肝經常進行關聯,從而影響我們肝臟的健康。總的來說,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維護好腸道菌群,對寶寶的身體有百利而無一害。

3.1 腸道菌群和腸道

腸道既然是人體食品加工廠,那就意味著從食物中代謝加工而來的營養或有毒物質,都會通過腸道進入全身。從這個層面說,腸道黏膜一定要生長髮育好,不能出現漏洞,避免各種物質無條件地進入人體循環。除了腸道黏膜完整,健康的腸道還要能夠很好地消化吸收吃進的食物。不僅如此,健康腸道還要正常蠕動。蠕動不夠,廢物排不出——便秘;蠕動太快,廢物排太快——腹瀉。

首先來說腸道菌群為何能促使腸道黏膜更完整。其分解膳食纖維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就能夠為腸道細胞提供能量,腸道細胞長得好,並保證腸道黏膜完整。腸道菌群還能在分解膳食纖維過程中,產生適量水分軟化大便,讓大便及時排出體外,一身輕鬆。這個過程中,腸道菌群本來就協助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這本身就是健康腸道的指標之一。

3.2 肝腸相連,腸道菌群有話說

喝酒傷肝、熬夜傷肝、吃藥太多傷肝……好可憐的肝,啥都跟他有關。可是肝為什麼如此「脆弱」呢?因為腸道裡代謝的東西(如葯和食物),一股腦都先跑到肝裡再加工或解毒。腸道菌群產生的代謝產物,自然也會對肝造成影響。腸道菌群一旦混亂,產生一堆奇怪的代謝產物,肝就會跟著倒霉。

即使腸道菌群產生的是正常代謝產物,但是被血液運輸到肝後的命運也會大不同,這就看你的基因如何了(肝裡的各種酶,主要由基因決定)。

國外幾家醫院做了一系列實驗,發現吃了點紅肉甚至雞蛋,腸道菌群代謝產生三甲胺,被運送到肝臟就成了氧化三甲胺,這種物質通過肝臟進入血液循環,離動脈粥樣硬化就不遠了。肝硬化、膽汁淤積等各種肝臟疾病之下,也會導致腸道菌群發生各種紊亂。反過來,改變腸道菌群,還有可能是B肝。

3.3 腸道菌群的關係網如何觸及腎臟

人體代謝產生的毒素主要通過什麼排出體外?不少人會誤以為是大便,可事實是尿液。為什麼呢?人體細胞代謝的各種毒素、腸道產生的各種代謝物,都會在肝內加工或脫毒,然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腎。

那麼腎就會一股腦全排出去嘛?非也,腎簡直就是周扒皮和葛朗台啊,一定要通過腎小球在此回收裡面的蛋白質、水分等,能少浪費一點是一點。

說了半天,這跟腸道菌群有什麼關係?腸道菌群代謝物,進入肝加工或脫毒,再進入腎,一旦這代謝物搞點事兒,腎不就跟著遭殃了?而腎一旦出問題,毒素又通過血液循環被逼回來,到達腸道刺激一下,腸道就遭殃了,進而影響腸道健康和裡面的居民——腸道菌群。

3.4 腸腦軸:腸道菌群扮演怎樣的角色

你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嘛?心情一不好就特別想吃東西。關於吃,一般就兩種結果:要麼大吃,要麼食慾不佳。可腸道裡已經有很多食物,為什麼還能不停吃或不想吃?這是因為大腦有個信號通路影響腸道,這個信號通路我們稱之為腸腦軸。

但是腸道可不是傀儡,既然有現成的信號通路(神經系統),自然也要利用好,去影響大腦發育和工作。狡猾一點的腸道菌群,就通過「吹耳邊風」(利用代謝產生的信號分子,刺激腸道細胞),讓腸道神經系統反應,進而傳遞到大腦。

稍微笨一點的,只能直接分泌信號分子,刺激腸道神經系統。最笨的就是拿自己身體往腸道細胞上撞(用腸道菌群自身的組成,去刺激),從而影響腸道神經系統了。如果身邊有個「吃貨」朋友,這些事就容易理解多了,總有些人,一吃到美食,整個人都會興奮上天的。

圖文轉自:健康小常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