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免疫療法火熱,中美專家提醒:CAR-T並非人人適用,副反應管理是重點

aizheng.PNG

放大2600多倍的CAR-T細胞(黃色)攻擊癌細胞(紅色)的圖像

腫瘤免疫療法如火如荼,CAR-T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手段之一。

2012年迄今,CAR-T多次上演奇效,全球有超過25個研究中心證實其治療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有效性。2017年12月,中國首個CAR-T臨床試驗申請獲葯監部門受理,一年多來,備受關注。

那麼,到底這種創新療法走到了哪一步,又是什麼腫瘤患者有望從中獲益呢?3月9日-10日,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聯合美國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在滬主辦「腫瘤創新療法前沿大會—淋巴瘤與骨髓瘤的研究、實踐、指南」大會,中美醫學專家在分享CAR-T等腫瘤前沿療法最新進展的同時強調:CAR-T並非人人適用,全程副反應管理將成為重點。

CAR-T是一種細胞免疫療法,利用人體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作用流程是先從癌症患者身上分離出其自身的免疫T細胞,在體外用基因工程改造的方式給它帶上一個「子彈頭」,然後將帶有「子彈頭」的CAR-T細胞回輸到病人體內。進入體內後,CAR-T細胞將大量擴增,消滅癌細胞。

據嘉會國際腫瘤中心副主任周莉莉教授介紹,截至目前,全球共計54項骨髓瘤領域CAR-T研究中,美國佔26項,中國佔24項。中美兩國學者在CAR-T研究的世界舞台上起到的引領作用,可窺一斑。

CAR-T研究、臨床申請如火如荼,且亦有個案報導其在臨床上顯示較好療效,與會專家仍希望提醒公眾:科技進步鼓舞人心,但CAR-T研究尚在早期,還需相當數據和經驗的積累,建議患者選擇時不要「一窩蜂」。

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陳健行談到,患者首先需要學會區分「批準」和「研究」的差別。目前,就國際上而言,CAR-T被批準的適應症只在淋巴瘤和白血病,在其他病種上的突破性進展儘管令人興奮,但還都屬於「研究性質」。

aizheng2.PNG

美國麻省總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中心主任Noopur RAJE教授透露,在骨髓瘤領域的CAR-T臨床研究中,全球總共已有200例患者入組,麻省總院參與其中近30例,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複發難治性患者。

「他們往往已接受過既往7-8線的治療,也就是說,對現有治療方法全部失敗,才被納入CAR-T臨床實驗。」她強調,還需要積累更多病例數據來研究CAR-T治療中至關重要的副反應發生情況,以便對其加以全程管理、控制,才能將治療對患者的風險降到最低,獲益升至最高。

對CAR-T這類創新技術,能否真正讓患者獲益,全程副反應管理成為醫生關注的焦點。

「CAR-T是細胞,不是葯。」血液科醫生解釋,其在人體內引起的炎症型副反應——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表現為體內所有細胞因子驟然升高,有可能導致病人突然發燒、低血壓、嚴重神經毒性反應導致認知障礙等情況。

不過,這些副反應是可管理的。美國麻省總院分享經驗顯示,在已完成的CAR-T臨床試驗中,1-1.5年間總體有效率高達90%,神經副作用發生率不足1%,嚴重CRS發生率僅30%,且均獲得有效控制。

也基於此,對副反應的全程監測、識別、早期用藥乾預、調控及後續長期隨訪對應用這類新技術的醫生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可能改變甚至影響CAR-T的治療效果。

就患者是否不必住院,在門診即可接受CAR-T治療這一問題,美國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淋巴瘤中心臨床主任Jeremy  Abramson教授回應稱,每種CAR-T細胞不同,結構和毒性不同,療效也不同,想在門診完成CAR-T治療並非不可能,但必須滿足一些條件:

第一,它不導致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不導致神經毒性;

第二,導致的CRS或神經毒性是遲發的,也就是在輸入後過幾天才出現;

第三,導致的CRS或神經毒性不嚴重,不會使病人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搶救的程度,換言之,給予醫生有調控其副反應的時間、空間。

據了解,國內尚未有CAR-T正式獲準上市,現有開展的CAR-T項目均為臨床試驗。

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表示,不僅共享有麻省總醫院在CAR-T副反應管理方面的經驗,也可提供相關血液腫瘤患者以國際會診、轉診或參與海外臨床試驗方式,獲得包括麻省總院在內的多家海外醫療機構的CAR-T治療機會。

不過,院方強調「送出國門」並非第一考量,而是將與中外合作醫院、醫學院專家慎重考量患者是否需要、且適用該新療法,並全程參與治療的病史整理、中期溝通、後期隨訪及回國後的醫療處理。



作者:唐聞佳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