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快來看看哪些藝術家最“玻璃心”

戴爾·奇胡利《Chihuly Over Venice》系列之一,1996年

對於藝術家來說,玻璃是一種易碎卻永恆的材料,玻璃也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讓光線穿過的介質當代藝術家和玻璃的碰撞會產生什麽樣的化學反應?時尚芭莎藝術為你盤點必須知道的當代玻璃藝術家們,他們都有一顆閃閃亮亮的“玻璃心”!

戴爾·奇胡利(Dale Chihuly)

說到當代玻璃藝術家,大概90%的人會想到戴爾·奇胡利。這位傳奇的獨眼藝術家的玻璃作品既特別又驚豔,他的作品多是大型玻璃雕塑,顏色奇幻絢麗。奇胡利改變了大眾對玻璃工藝品的固有印象,將玻璃媒介帶入了當代藝術領域中。

戴爾·奇胡利《Float Boat》,2014年

戴爾·奇胡利《Union Station End of the Day Chandelier》,2001年

奇胡利出生於1941年,他早年在華盛頓大學中學習的是室內設計,後來因為對玻璃的強烈興趣而轉學到威斯康辛大學學習玻璃藝術,師從玻璃藝術之父哈利·利特萊頓(Harvey Littleton)。但是學習室內設計帶給他的影響並沒有止步,對太空的把握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品該如何安放在不同的場地和太空中。

戴爾·奇胡利《Red Reeds on Logs》,吹製玻璃和橡樹材質

戴爾·奇胡利《Chihuly Over Venice》系列之一,1996年

奇胡利一直是一個創新者,玻璃藝術的先鋒藝術家。他不但一直在玻璃材質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還在不斷挑戰人們傳統的容器形式的觀念。他的第一個實驗性系列作品是“Baskt”系列,這也是他自認為最有創新性的系列作品。受到美國印第安人編織藝術的啟發,奇胡利從1977年起就開始嘗試將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

戴爾·奇胡利《Golden Celadon Basket Set with Drawing Shard》,“Baskt”系列之一,2018年

到了1990年左右,奇胡利的興趣開始轉向大型裝置藝術,因此他創立了一個吹製玻璃的團隊和工作室來協助他共同完成。自從在1976年的車禍中失去左眼視力後,奇胡利更多的時候在團隊中扮演長官者的角色,指導工作室成員吹製玻璃和完成作品。

戴爾·奇胡利《Sol del Citrón》, 2014年,弗羅裡達州

奇胡利將他的裝置作品稱為“沉浸式體驗”,將顏色、光線、形式和太空結合起來,為人們帶來獨特的感受。而在他眼中,玻璃是所有材料中最有魔力的一種,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轉化光線。

奇胡利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為了融入它所在的太空背景而存在的,無論是公共太空還是博物館、私人房間還是花園,這些奇妙的玻璃都完美地貼合情境,給觀者帶來視覺衝擊力和美感。

戴爾·奇胡利《Flori Boat》,2016年

戴爾·奇胡利《The Sun and Black Niijima Floats》,2010年

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

頗負盛名的女性藝術家奇奇·史密斯也對玻璃有著特別的情感。她對藝術品材料有著非凡的理解力,每一件作品都用了最適合的材料,不同材料帶給觀眾不言自明的感受。而玻璃的透明、脆弱、美好正是她內心最好的自我表達。

奇奇·史密斯《銀河》,玻璃及多種材料,2011年

奇奇·史密斯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她的父親是極簡主義雕塑家托尼·史密斯,母親是歌劇演員。因此,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她的創作也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對抽象、極簡也都有自己的嘗試。

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她創作了許多女性主義的作品。彩色玻璃系列的創作受到了美國黑人舞者約瑟夫·貝克的啟發,奇奇·史密斯用玻璃表現出貝克既是性感原始的舞者,又是社會政治活動家的複雜人生。

奇奇·史密斯《彩色玻璃星》,2002年

在上世紀80年代後,她的藝術創作逐漸從身體的內在轉變為來源於古典神話與民間傳說的主題,與動物共存、生存、死亡和輪回相關。作品《星河》就是一件表達無限的太空和人類求知、馴服它,並為己所用的欲望的裝置作品。人類、動物,天上、人間,巨集觀、微觀,這些都是藝術家在作品中不斷探索的主題。

奇奇·史密斯《星河》, 1993年

奇奇·史密斯《夏娃的蘋果》

達斯汀·耶林(Dustin Yellin)

達斯汀·耶林是美國當代知名視覺藝術家,他在街頭巷尾收集了各種雜物:鮮花、落葉、蟲子,甚至死老鼠,然後用多層玻璃層層疊加在一起,用拚貼的方式將它們都封存在永恆的玻璃中。每一塊玻璃中都封存的是人類歷史、記憶、基因和文化,它們就像一個個檔案館。

達斯汀·耶林《Psychogeographies》系列,2012年

達斯汀·耶林並不是學習藝術出身,他甚至沒有讀完高中就離開了學校,理由是“沒學到想學的東西”。1995年到了紐約後,他開始了藝術家生涯。2002年的一次創作中,他偶然用樹脂將一隻飛到畫布上的蜜蜂凝固住了,這一段看似平凡的小插曲卻啟發了達斯汀·耶林的創作,他開始用樹脂一層層地將顏料和材料疊加在一起。

達斯汀·耶林《芭蕾》系列,2015年

然而,長期接觸樹脂對人體會有很大損害,出於安全考慮,達斯汀·耶林放棄了樹脂,找到了玻璃這種完美的替代材質。達斯汀·耶林最著名的作品“Psychogeographies”系列就像是想象中的人類神話文化的DNA,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被抓住、冰凍住的文化活力”。有趣的是,藝術家說他的這一組作品受到了中國兵馬俑的啟發。

達斯汀·耶林《Psychogeographies》系列,2012年

達斯汀·耶林斯將這些疊起來的玻璃稱作“盒子”,人類都在一個個像這樣的魔幻的玻璃盒子裡。我們必須時不時地搖晃一下盒子,讓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

達斯汀·耶林《Psychogeographies》系列,2012年

從上世紀60年代的“玻璃工作室運動”(Studio Glass Movement),到戴爾·奇胡利的形式主義玻璃藝術打破固有的玻璃工藝觀念,以及奇奇·史密斯等人通過玻璃這種媒介進行觀念藝術創作,玻璃藝術正在當代藝術領域蓬勃發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利用玻璃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編輯、文/鄭杜若]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