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Space X最強火箭再次升空,中國的馬斯克們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惟杉 | 北京報導

這個春天,美國的商業航天甚是熱鬧。

重磅好消息來自商業航天大佬馬斯克——4月12日,Space X完成了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首個正式商業載荷發射。

之前,馬斯克還直指亞馬遜準備利用衛星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的計劃為“抄襲”。

與美國的熱鬧相比,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則多少顯得有些落寞。3月底,中國又有一家民營火箭公司入軌發射失敗。

難怪有航天界資深人士在獵鷹重型火箭又一次成功發射後發出感慨:Space X重型獵鷹火箭的再次成功發射,給已稍顯低迷的中國商業航天打了一針強心劑。中國的馬斯克們加油!

但現實是,在馬斯克已經憑借重型獵鷹火箭拿到美國國防部的合約時,國內民營火箭公司尚未完成入軌發射,中國的馬斯克們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役最強商業火箭”再升空,看點有哪些?

台灣時間2019年4月12日6點35分,伊隆·馬斯克旗下Space X公司的重型獵鷹火箭時隔一年再次從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發射台發射,這款現役運載火箭之王終於迎來了首個正式商業載荷。

此次發射任務之前曾因氣象原因兩度推遲,也算是好事多磨。

獵鷹重型火箭被Space X稱為“世界現役最強火箭”,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其運載能力——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可達63.8噸。

63.8噸是個什麽概念?相當於比一架載滿乘客、機組人員、行李和燃料的波音737客機還要重。

此前,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為德爾塔IV重型火箭(Delta IV Heavy),而獵鷹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是其兩倍有余,成本僅為其三分之一。

歷史上,也僅有土星5號月球火箭(Saturn V moon rocket)的運載能力強過獵鷹重型火箭,但其最後一次發射還要追溯至1973年。

其實早在去年2月,獵鷹重型火箭首次發射便將一輛特斯拉跑車成功送入太空,而獵鷹重型火箭最初的設計目標是將人類送入太空,並保留執行帶領航天員乘組飛往月球或火星任務的可能。

既然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發射已不是新鮮事,4月12日這次成功發射的看點何在?

這是獵鷹重型火箭的首次商業載荷發射,載荷為沙特阿拉伯訂購的一顆大容量通信衛星Arabsat-6A,由洛克希德馬丁製造,可為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客戶提供電視、廣播、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服務。

獵鷹重型火箭的首份商業付費訂單來得並不容易。早在2012年5月,Space X曾稱與通信衛星服務提供商Intelsat簽下首份獵鷹重型火箭商業發射合約,但發射任務最終卻由獵鷹9號(Falcon 9)執行;2014年,英國衛星通信公司Inmarsat也曾預訂過3發獵鷹重型火箭,但最終其中一次發射任務由阿麗亞娜5型火箭(Ariane 5)執行,余下兩次由獵鷹9號執行。

記者在SpaceX官網上看到,其2018年發布的計價標準顯示,花9000萬美元就可以將最多8噸重的載荷送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2018年2月,馬斯克曾在推特上透露,每發獵鷹重型火箭的價格為1.5億美元,而德爾塔IV重型火箭的價格則超過4億美元。

此前,獵鷹重型火箭還拿到了來自美國國防部的訂單,其中就包括STP-2發射任務,具體載荷則為25件航天器,而這項發射任務目前計劃於今年6月完成。

除了完成首次商業載荷發射,此次獵鷹重型火箭發射的另一看點便是首次成功回收三枚一級火箭,兩枚輔助火箭助推器與中央助推器先後降落在著陸點與位於大西洋的駁船上。在去年首飛時,中央助推器沒能落在駁船上,最終落入了大海中。

而實現火箭的可回收一直被SpaceX視為降低火箭成本的關鍵之一。

國內民營商業火箭何時“入軌”?

說起可回收火箭,3月底,國內民營火箭公司翎客航天成功完成了公里級可回收火箭RLV-T5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這枚火箭在起飛升空至20米處完成了懸停動作並在數秒後平穩著陸至回收試驗場中心區域。

但翎客航天聯合創始人楚龍飛也在接受採訪時坦言,這枚重達1.5噸的火箭與Space X、藍色起源早期試驗火箭的噸位相比差距還比較大,會在下一階段基本達到Space X早期的量級水準。

對比Space X可以發現,其在2015年12月首次成功回收獵鷹9號,也是史上第一次在載荷被發射到太空後火箭成功返回地球之前,通過“蚱蜢火箭”進行了多次回收技術驗證試驗,而其中最後公開的飛行高度數據達到1000米。如今,Space X稱其第一級火箭的回收率可達到84%。

相比於火箭回收技術取得的進展,人們其實更為關心國內民營火箭公司何時能成功發射入軌火箭,而目前這一場錦標仍在繼續。

今年3月27日,零壹空間OS-M運載火箭點火發射,火箭一級飛行正常,一二級分離正常,但一二級分離後,火箭姿態失穩,發射失利。此前,零壹空間已兩次發射亞軌道火箭,而這次火箭發射任務的失利,意味著國內民營火箭公司又一次入軌嘗試以失敗告終。

2018年10月,藍箭航天“朱雀一號”運載火箭在升空402秒後,三級出現異常,導致其搭載的“未來號”衛星未能按照預定計劃入軌。而在“朱雀一號”發射前就曾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達擔憂稱,“朱雀一號”採用三級固體的方案可能難以成功。

兩家第一陣營民營火箭公司入軌發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同處第一陣營的星際榮耀被業內寄予厚望,該公司預計於2019年上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這也是該公司首次進行入軌運載火箭發射。

雖然國內民營火箭何時“入軌”的懸念還將繼續,但資本的熱情卻似乎並未被澆滅。

2018年11月,就在“朱雀一號”發射失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藍箭航天宣布完成B+輪3億元人民幣融資;星際榮耀也在去年9月完成了過億元的A+輪融資。

有航天界資深人士向記者表達了對於資本湧入商業航天的看法。首先這是好事,借助資本力量和市場力量推動國內商業航天的發展,但同時他也提示並表示有些擔憂,“在民營火箭發射現場,有投資方人士僅憑肉眼可見的情況就判斷火箭的飛行狀態良好,並開始慶祝,但其實肉眼可見的範圍十分有限,而這種不了解就可能帶來急功近利。”

他認為,如果耐不住寂寞、沒有5到7年的“忍耐期”,不建議這樣的資本進入,“今天進去估值1億元,半年後點一下火,估值又成倍增長,把公司的估值炒得極高,再賣給下家,這樣的模式不可持續。”

文字編輯:郭芳

新媒體編輯:王新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