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當太極拳的四個功能

一、武當太極拳的健身意義

太極拳,作為一種拳術,最早的時候只是為了更好的打擊敵人,為了怎樣才能更簡捷、省力、有效地克敵製勝,才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思想的啟發下創造出來的,那時才有技擊意義,其健身價值是在用太極拳練習技擊的過程中被發現的。張三豐主張「願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爾」,講究武道同修,經過逐步演變,二者相輔相成,很多傳人發現並印證了在健身養生的過程中,附帶產生了高深莫測的技擊防衛功夫,成為無心插柳之舉。在松靜的狀態下讓氣血自然流動,讓身體自動調節陰陽平衡,從而起到健身的作用。中醫說:「滯而不通,不通則痛。」而太極拳基於獨特的天人合一、以自然為神韻等思想為指導,練功時全身放鬆、透空,適宜氣血流動;思想集中,使神、形、氣相合,可以緩解大腦疲勞;動作徐緩,如行雲流水,既活動了筋骨,又不會疲勞,通過這種有氧運動,從而達到健身的目的。道家講的返璞歸真、返本還原、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理念,應該時刻貫穿於太極拳運動之中。基於太極拳愛好者對太極拳的認識,學練太極拳應注重內在的理解和修鍊,而不應以學會多少種拳術套路為目的。學練任何一家的架子,一套足矣。如果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新套路上,只會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大好時光,毫無用處。

根據近年來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生理學家對中樞神經的研究,使我們進一步的認識了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我們知道,神經系統,尤其是它的高級部分,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系統與器官活動的樞紐。人類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通過條件反射),以適應於外界環境並改造外界環境。人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使體內各個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按照需要統一起來。因此,任何一種鍛煉方法,如果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對全身來說就有很好的保健意義。太極拳的優越點就在於此。習練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這些都對大腦活動有著良好的訓練作用。此外,從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習練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乾、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複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訓練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了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打太極拳,有很多動作和姿勢都要去氣往下沉。即所謂「氣沉丹田」。這是一種橫隔式呼吸,它在醫療與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與腹肌的收縮與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腹壓增高,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的作用,把血液輸入右心房;相反,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這樣,呼吸運動就可以改變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加強心肌的營養。此外,橫隔的運動又可以對肝臟施加有規律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臟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經常習練太極拳,對預防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很多修鍊拳法而卻病延年,健康益壽的事實,證明太極拳法對中樞神經,對心血管系統,對骨骼和肌肉以及關節活動,對體內物質代謝,對消化系統,具有全面的保健作用。

二、武當太極拳的防身意義

太極拳最早的實際作用是防身自衛。雍正十一年(1733),《寧波府志》有張松溪(約1506—1620)傳,傳雲:「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

清康熙初年,黃宗羲(1610—1695)的《王征南墓志銘》,其中言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受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成效既著,學者蜂起……」於是順應,開創武當派,與聞名天下的少林武功並駕齊驅,威震武林,並享有南尊武當,北崇少林之美名,一剛一柔,同為武林泰鬥……

黃百家《內家拳法》記曰:「……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盡棄少林之成法,以練氣內修為主……得其一二者,以足勝少林。」

以上記錄表明,武當技擊防衛功夫出眾,名揚天下,威震武林。從此,武當與張三豐融為一體,世人一提及武當,必知有位張三豐;提及張三豐,必然會聯想到武當。

張三豐留於後世的經典繁多。其中,張三豐《太極拳經》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穿,勿令絲毫間斷耳。

《十三勢歌》曰: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打手歌》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以上歌訣足以說明武當的名望實為武林至尊。而且後世武當高道輩出,諸如元時的沈萬三、楊軌山,明時的邱元清、盧秋雲、楊善澄、周真德太和四仙,嗣後代有傳承。民間的北派有王宗嶽、蔣發、楊露禪、武禹襄;南派則有張松溪、葉近泉、吳崑山、王征南、黃百家等等,均為各自所處時代的一流內家高手,代表性人物。

三、武當太極拳的藝術性

說太極拳是一種武術,大多數人還能理解,那要說太極拳運動是一種文化藝術活動,恐怕會有許多人不能苟同。毋庸置疑,太極拳以其特有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它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的文化藝術性可以把它與音樂、書法、繪畫、自然景象等多門類姊妹藝術間存在的「異曲同工」的現象上來作比較。首先,太極拳專有的經典拳經、秘訣本身,就是一篇篇充滿天文地理、運動生理、歷史典故等等多方面的知識,而又平衡對稱、朗朗上口的古文絕句。讀懂它,需要有相關的文化知識作基礎支撐。其次,按照這些要領要求演練出來的太極拳架,有高山流水、行雲飄逸之感,就如同一曲悠揚感人的音樂;一趟連綿不斷的拳架,就是一幅和諧美麗、氣勢恢宏的山水畫;行功走架就如同運筆作書,或頓澀行筆,或一氣呵成;練拳時的收發提放、驚炸彈抖,如同自然界的萬千天氣,既有清風拂面、晴空萬裡,也有驚濤駭浪、閃電雷鳴等等。凡此種種,習練者會因性情、狀態、時間、環境等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從而使自己的身心與情感得以孕育、宣洩、調節、洗禮,非常美妙。行外人難以感受其中樂趣。還有,要領得當的太極拳運動,每一舉動都可視作一座座雕塑,有的舒展大方,有的氣定神閑,有的氣勢磅礴,給人以藝術的感覺、美的享受。所以,一通拳下來,習練者往往是精氣神充沛,心身情舒暢,很是愜意。

四、武當太極拳是入道的門徑

太極拳與哲學思想、人生理念,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事實上,太極拳的表現形式、健身原理、技擊理念和訓練要求等許多方面都充滿了這方面的學問。例如,「和諧」是太極拳最本質的要求,最高的精神境界。尤其在太極推手中,要求不頂抗,圓順自然,保持自身協調,保持與對方高度的融洽相處,這就是和諧。和諧平衡更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則。如今倡導建設和諧、平安社會等等,都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再如,太極拳理論把人身視作一個「小太極」,宇宙為「大太極」。

《太極拳論》開宗明義的說:未有天地以前,太空無窮之中,渾然一氣,乃為無極,無極而太極。太極者,天地之根荄,萬物之原始也。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正是鬥轉星移,萬物遂生。道法自然,天人相通。這是典型的東方哲學思想中的宇宙觀、人生觀的體現;運轉太極時要求周身一家、隨意順暢、隨遇平衡等等,體現的是老子「以無欲之心直覺萬物規律」的為道主張,以及大自然渾然一體、事物和諧護存的理念;輕靈沉著、剛柔相濟的、陰陽虛實等原理要求,則蘊含事物存在於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之中的道理,是辯證觀在練拳中的具體實踐;無過不及、中正不偏、對拉拔長等等,則是典型的傳統中庸思想;一套太極拳架螺旋纏繞,滔滔不絕,則體現世間萬物此消彼長,生生不息等等。

由此可見,現代人練太極拳,能夠領悟體驗一些人事哲理,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也是非常有趣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覺領悟往往是短暫的,而太極拳則把它延長為一種持久的意識,引人深究,發人沉思。

武當山理陽內家武術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