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真的需要無人駕駛汽車嗎?

作者:邵鵬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952篇原創首發文章

引子:Uber無人駕駛汽車撞人事件

估計誰也沒有想到,今年春天美國Uber公司無人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撞人致死事件,會成為無人駕駛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分界線。這是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首例致人死亡事故,它徹底打破了無人駕駛絕對安全的神話。

據美國加州《聖何塞信使新聞報》(The Mercury News)3月30日的報導,本來美國加州準備在4月2日全面開放完全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但到目前為止,加州近50家無人駕駛企業中,沒有一家申請相關許可。

美國加州作為無人駕駛行業的“聖地”,其相關政策開放程度、配套硬體設施均處在行業首位。加州車輛管理局(DMV)本來希望通過允許完全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達成無人駕駛技術的重大飛躍,但這項計劃無疑已經落空。各大無人駕駛車企,都開始趨向保守。

之前,全球對無人駕駛汽車可以說趨之若鶩。它不僅是未來汽車發展的一種方向,也意味著一個即將開啟的兆級市場。全球大名鼎鼎的谷歌、通用、豐田、Uber等,中國大名鼎鼎的百度、上汽、蔚來汽車等傳統企業與新興企業,都斥巨資進行開發;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也紛紛開放測試路線,頒發測試牌照……。這次Uber的事故會不會讓這種狂熱開始降溫?還是會讓人起疑:無人駕駛汽車看起來很好,但我們真的需要無人駕駛汽車嗎?

困境:我們面臨的交通死局

四十年改革開放後,面對數量日益龐大的私家車,我們忽然發現掉進了一個困境之中:未來的交通,在傳統管理模式之下,將是一個無解的死局!我們現在一切管理交通措施的總和,只能延緩死局的出現!未來的交通,若用傳統方式管理,無論如何推演,結局就是無解!

富裕之後,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一定體現在擁有私家車上。而越來越低的車價與越來越好的汽車雙向推進,使我們不僅成為全球汽車第一生產大國,也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直接導致惡性循環的開始:車多,路就會顯得少,停車就困難,開車就擁堵;城市管理者面對天天增長的車輛開始限購、限行、提高城區停車收費,計劃收擁堵費,卻使人越來越離不開車,購車欲望越來越強,違規停車越來越多,交通狀況越來越差……

這種死局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汽車數量的不可控增長。相對於汽車數量的增長,路線是永遠不夠的,停車場是永遠建不完的,交通管理是永遠跟不上的!而要命的是,這一切才剛剛開始:中國目前汽車保有量才不到3億輛,若達到歐美水準,至少要10億輛以上!

現在,我們可以逐個分析破解這個死局的現有方法,它們第一關乎“車”;第二關乎“路線”;第三關乎“停車”。但分析完之後,你會更加相信,這將是一個無解的死局!

第一個路徑:車

方法之一:買車不用車。這是日本國民典型的做法,基本上只在周末才用車,平時上班公交出行。這種高度自覺與自律的方式,在國內根本行不通!

方法之二:買車不讓用車。這是目前部分城市的做法,以北京為甚。通過限號限行等措施,減少城市擁堵。極端之處,是連車都不讓買,通過搖號或車牌拍賣,控制汽車擁有量的過快增長。其結果是外地牌照車大量入城,用遊擊戰術用車,城市擁堵沒有緩解,只是延緩了交通崩潰的到來。

方法之三:提高用車成本。這是目前已經大面積實施的做法,先是購車稅費調整,後是停車費漲價,未來考慮的是收擁堵費。立足於通過經濟手段,遏製汽車保有量的過快增長。其中典型是香港,超貴停車位和超高汽油費,將香港普通市民擁有汽車的興趣降至冰點,儘管車價全球最低,但私家車擁有率一直很低。

以上三種做法,基本上屬於非人性管理方式。無論是買車不用車還是買車不讓用車,都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而無可奈何的香港模式,作為我們汽車消費的未來,恐怕會有被閹割的嫌疑,這正常嗎?

第二個路徑:路線

解決城市交通死局的第二個路徑,是對城市路線系統的改造和更新,體現為上天入地的多重努力:封閉化、立體化、地下化、軌道化;通過建設快速路緩解交通擁堵,但並沒有徹底解困,其原因就在於,路永遠是不夠的!

方法之一:舊路改造。伴隨舊城改造,城市舊路也在改造,留下的改造不了的老城區紛紛變成了步行街和單行道。隨著城市建設高潮期結束,對城市舊路的改造也就開始停滯。

方法之二:新修路線。城市新修路線,往往跟隨著城市新區的建設步伐。城市路線上天(高架路)和入地(地鐵)目前已成趨勢。但未來城市新建路線的問題,不關乎技術,而關乎財政。新修路線上天入地的高昂成本,是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後的城市經濟無法負擔的,也是一個無解的未來。

方法之三:提升效率。未來解決城市交通難題,從路線這個層面,軌道化、快速路、潮汐路和交通管理智能化會是一個根本方向。其基本出發點,就是在路線有限的前提下,通過提高通行效率,解決交通擁堵。但這樣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通行車輛不能無限增長,否則,同樣是一個死局!

第三個路徑:停車

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車與停車位的比例應該在1:1.2左右,即停車位數量略微大於汽車數量。但在中國,這一比例基本處於1:0.5左右。城市中的私家車一旦形成氣候,則停車位就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亂停車!

停車的難題,成為我們面臨的交通死局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地價越來越昂貴的今天,停車的艱難和停車管理的無序,加重了交通秩序的混亂!在北京,業主在小區之外亂停車,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學校門口和醫院門口等場所,屢屢發生無法無天亂停車的事情。

目前,城市停車位的管理,多數城市是一筆糊塗帳。解決停車難題,在存量管理上難題很多;在增量管理方面,也困難很多,主要是建停車場需要巨量的投資。這種巨量投資國家是負擔不起的,而社會投資的跟進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國家或地方頒布若乾鼓勵社會投資建設停車場的政策就可以見效的。總結這些年摸索的經驗,各種解決辦法都有瓶頸。

方法之一:建停車場。新建停車場,以補早先停車場建設不足的矛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了新建小區可強製建配套停車場外,舊城區的停車場和停車位的增加,基本上靠存量停車位的梳理,略有增長就很好了,基本上不能解決問題。

方法之二:立體車庫。在停車位稀缺的情況下,對舊停車場的改造,建立體車庫是一種方法,但同樣面臨天花板低的問題。

方法之三:修停車樓。由此看來,用新方法、新設計建停車樓就成為一個好的路徑。但問題關鍵是郊區建停車樓是一個好辦法;而城區建停車樓投資就十分巨大。當一個城市地價,每平米樓板價都在十萬、甚至幾十萬以上的時候,這個停車樓該如何建?又如何能收回投資呢?

由此,解決停車難就會出現悖論式的解決路徑:從根本上講,目前的交通死局,解決之道就是不停車!若不停車,就需要車不停在跑;不跑的時候,還不能停在城市中心區,以減少城市中心區停車的需求。如此奇葩的解決路徑,只能在未來智能交通的場景下,才可以實現。

解鈴:未來的智能交通

面對如此死局,唯一的出路就在於:在不斷擴大通勤總量和活動範圍的前提下,減少汽車擁有量。這簡直就是一種悖論!對於現代人來講,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通勤總量不會降低,活動範圍會越來越大。汽車可解決100公里範圍的通勤,高鐵可解決500公里範圍的通勤,飛機(或飛行汽車)可解決1000公里範圍的通勤。未來通訊技術再先進,都替代不了人們的面對面交流。所以,任何想降低通勤頻率和人類活動範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幻想,只能另辟蹊徑。對於未來交通來講,減少汽車擁有量是解決交通死局的唯一路徑。因此也就演化出兩種路徑:第一種提高路線使用效率;第二種是提高交通工具使用效率

人類城市的面積是有限的,針對第一種路徑,人們發明了地鐵、軌道交通、高架路、快行線,“上天入地”的結果是,在北上廣深這類大城市,人們開始碰到路線的極限。針對第二種路徑,是要不斷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但現實情況是,地鐵公交在高峰期是高效的,在低鋒期是閑置的,成本高昂且舒適度低;小汽車在高峰期是低效的,舒適度雖高但成本高昂,其實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出現以上這種情況,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潮汐式生活方式所決定的。所謂潮汐式生活方式,一方面是體現在時間上的淡與旺:在過去是聖誕節、春節、長假、狂歡節、演出、會議等等;在現在則是“雙11”,“6.28”等人造節日和突發事件;另一方面是體現在太空上的聚與散:在日常是人流依時節與事件的匯聚與流動,在長期則是超級大型城市的誕生,眾多人口聚集在面積不大的地理太空之中。

這種潮汐式生活方式體現在交通上,日常表現為早高峰和晚高峰;周期性的是春節、長假、節日等等;突發性的是氣候變化、人造節日、會議演出等等,陣發性地考驗交通系統的極限。因此,未來的交通系統的長期任務,就是不停地提高極限閾值,永遠面對挑戰。

在全球互聯網高度互聯,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以成為突發事件源頭的今天,這種潮汐式生活方式將表現為生活常態。在任何系統和生態範圍內,想把這種潮漲潮落抹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將決定未來的交通,永遠是一種次優狀態,永遠不會讓人滿意。

在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之後,按照減少汽車保有量的根本性思路,才能破除目前的交通困局——減少了汽車保有量,智能交通管理下的路線通行率才會成倍提高;停車場才夠用,停車難才會解決。在解決了擁堵,解決了停車難之後,開車的體驗才會好,環保、節能、低碳等更高大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而減少了汽車保有量需要的三個靶向目標:第一是乾掉私家車;第二是乾掉紅綠燈;第三是乾掉司機!

第一個靶向目標:乾掉私家車?

先說第一個目標。私家車對於未來的交通體系來講,是一種最不經濟的選項。自從老福特把汽車由貴族獨享變成大眾消費之後,整個世界都被架在了車輪之上。未來,不是不讓擁有私家車,而是應該像共享單車消滅“私家自行車”一樣,人們沒有必要擁有私家車。私家車退縮到一個小而專的範圍裡,成為少數駕駛愛好者的大玩具,而不是大多數人的通勤工具。未來私家車典型的應用場景應該在賽車場,成為節假日休閑尋刺激的工具,富人炫耀的手段等。但乾掉私家車的過程應該是去行政化的、自然演化的過程,是人們自願選擇而非強迫的結果。

第二個靶向目標:乾掉紅綠燈?

接下來我們再說第二個目標。對於通行路線來講,紅綠燈的出現是一種無奈的結果,它大大延緩車輛通行的速度。沒有紅綠燈,路線的通行效率將提升若乾倍。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消滅紅綠燈的進程,就是高架、環路和封閉路。但我們不能把城市裡所有的路線都架起來,未來只能在傳統的路面上消除紅綠燈,這在目前的管理手段下是不能完成的,它只能在未來,交通管理智能化、數字化、物聯網和車聯網高度發達,自動駕駛成熟的前提下,才可以實現。

第三個靶向目標:乾掉司機?

最後,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乾掉司機,無人自動駕駛,徹底解放駕駛車輛對人的束縛。其實,無人駕駛的前提條件,就是有人駕駛能力不逮。可以設想,在未來智能交通情景之下,超高速行駛的汽車,大量路況資訊的處理,不斷變化的最優路線的規劃等等,已經超出駕駛人員操控的能力。而低事故率甚至無事故,無疲勞駕駛,無酒駕醉駕,以及照顧無駕駛能力的老人和兒童,都需要完善的無人駕駛技術。

答案:未來我們真的需要無人駕駛汽車

現在,未來交通的場景,已經可以清晰地設計出來。其核心就是無人駕駛!圍繞著無人駕駛的是物聯網、車聯網、5G-6G-7G、大數據、AI等等新技術的綜合,智慧交通將使汽車保有量降到目前峰值的三分之一,共享汽車、電動汽車、無人駕駛將徹底改變目前的交通生態,交通將舒適、高效、環保、節能,人類的活動半徑會越來越大……

未來交通場景之一:出行不需要私家車?

未來,地鐵、公車和計程車都將無人駕駛化。人們出行不再需要私家車。多種交通工具會有效連接。城市車輛在智能交通系統管理下統一運營、管理、維護,出行成本低於擁有私家車時代,通勤時間被節省到系統的極限,沒有駕駛的束縛,通勤過程中的時間被徹底解放,重新利用,汽車本身就會成為一種智能化的交流工具。

未來交通場景之二:路上不再要紅綠燈?

未來,在路線布滿傳感器,車聯網使車與車的通信方便快捷之後,物聯網將使紅綠燈被完全替代。這種替代的極致場景,將會是一個極其震撼的場面: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若是像現在的測試車這樣,慢悠悠地在路上行駛,小心謹慎不要出安全事故,也就太小兒科了!未來的無人駕駛可能不能絕對避免安全事故,但一定是高效行駛,越開越快,過路口都不需要紅綠燈指揮。車與車之間通過車聯網避免碰撞,通過算法規劃最優路線避免擁堵,在路口通過計算高速魚貫而過,互不打擾。試想一下,若目前的紅綠燈路口,車輛以平均70公里的時速不間斷高速通過,還會發生交通擁堵嗎?

未來交通場景之三:駕駛超出人類能力?

由此,未來的交通,其極致景象是汽車以平均70公里甚至更高的時速,不間斷在城市路線網中飛奔:不僅車和車幾乎不發生碰撞和安全事故,整個交通系統也通暢高效。駕駛將超出人類能力,完全交給自動駕駛。為此,人與車的關係將徹底改變,不僅會將人類從繁瑣的駕駛中解放出來,車的功能也會發生巨變。車廂本身就會成為一個流動的中心。人們可以在車內會客、開會、購物、看電影、聽音樂、休息、學習,車成為多用太空,交通和通勤也就不會成為問題,上面所談的交通死局,也將從根本上找到解決之路。

未來交通場景之四:未來汽車請飛起來!

在解決了以上問題之後,交通系統不斷更新和迭代的結果,是在未來的某一天,路線本身也會成為一種束縛,也會面臨通過能力的極限,未來的汽車就會選擇飛起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研究飛行汽車,在未來,城市的路線都有可能成為飛行汽車的附屬跑道和鏈接線,現在的汽車都會被替代掉。這種現實已經可以從飛行汽車的不斷曝光明確地判斷出來,我們現在是否應該為李書福收購美國的飛行汽車公司鼓掌呢?

在並不遙遠的未來,我們真的需要無人駕駛汽車。Uber公司無人駕駛汽車撞人致死事件,只能說明他們研發和管理水準的低下,並不能影響無人駕駛的未來。無人駕駛並不是一個關於解放駕駛人的技術,也不僅僅是未來汽車的一種技術,而是關乎未來整個交通系統變革,從而帶動未來生活方式變革的大趨勢。在未來城市裡,不僅市內交通工具是無人駕駛的,未來的高鐵、民航、太空旅行都可能是無人駕駛的,無人駕駛是一種大趨勢,現在真的可以反問一句話了:人為什麽非要駕駛呢?不能去幹點更有創造性的事情嗎?!

作者簡介:眾睿新辰(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電子發票起始推動者之一,中財辦《我國電子商務領域開展電子發票應用試點研究》課題組主要執行人之一,《中國電子發票藍皮書》主編。目前主要從事未來科技投資和研究。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