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夷山水武夷茶

武夷古屬建州,武夷茶也稱「建茶」,秦漢典籍謂之「建溪芽」。武夷茶遠近聞名,雖然生在武夷山下,我卻不懂它。在我的印象中,閩北人似乎沒有品茶習慣,喝茶大多為解渴。

閩北農村人,喜歡在房前屋後或田間地頭栽幾叢茶樹,主婦清明前後采來茶青,在煮飯的大鐵鍋裡炒製烘焙,製成乾茶,謂之土茶。講究的人家把土茶盛在密封防潮的錫罐裡;普通人家用泥瓦罐裝茶,罐口封上厚厚的牛皮紙,用麻繩捆紮,看起來倒也雅緻。

這罐茶得應付全家一年之需。平時家裡來了客,或農活困頓、生病體虛之類,抓一把土茶,和著冰糖一起泡成滋補又解乏的冰糖茶,這是那個年代農家最美的盼望。淘氣包能鑽空子,每每想要解饞,便說自己困頓勞乏,總能從慈愛的祖母那裡得到一杯冰糖茶。

閩北人泡茶照例不講究,抓一把茶葉投入大瓦罐,開水沖泡之後,擱在飯桌的一角。小孩放學回家,大人下地歸來,走到桌邊,舀一碗茶水引頸牛飲,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從喉頭爽到心底。

沉寂了近千年的武夷茶又漸漸興盛起來。

五代閩國(933年),張廷暉將北苑鳳凰山一帶茶園獻給閩王,鳳凰山成了禦茶園。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北苑設禦焙,製作貢茶。北苑貢茶中龍鳳團茶尤為出名,代表那個時代我國團茶製作的最高水準。

武夷茶的確輝煌過。

武夷茶離開武夷山,走出國門,經沙俄進入歐洲,受到歐洲上流社會追捧,功在晉商。

乾隆初年,大批晉商來武夷山購茶,武夷茶經鄱陽湖溯長江、漢水北上,從中俄邊城恰克圖進入俄國和東歐,開闢了舉世聞名的「萬裡茶路」。

談武夷茶的歷史,繞不開「建安鬥茶」。鬥茶又稱茗戰,始於晚唐,是審評茶葉質量比試點茶技藝的一項民間活動。

鬥茶程序複雜,從鬥茶香、鬥茶味到鬥茶色、茶具,包羅茶的種種。每年新茶上市時節,參與鬥茶的茶農將自家新製的龍鳳茶餅碾成粉末,沏之以開水,比試茶湯。「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蔡襄《茶錄》)

武夷茶種類多,就品種而言,有肉桂、小種、水仙、梅佔、赤甘等;按製作工藝,又有紅茶、綠茶、白茶之分。不同的茶,生產工藝、沖泡方法和鬥茶的評判規則全都不同。

好馬配好鞍,好茶要有好的茶具與之相匹配,建窯出產的兔毫盞是建安茶的絕配。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煸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朱琰《陶說》曰:「宋時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為上品。」

兔毫盞不同於其他茶器,其外形質樸,質地堅硬,底部露胎,上釉部分紺黑泛黃,溫潤如玉。銀色的兔毫紋在盞內由底部向上呈放射狀分布,輕輕扣之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鬥茶雖然起始於民間,卻深受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青睞。經蔡襄、丁謂等人倡導,鬥茶迅速蔓延至宮廷,並逐漸發展成大宋王朝上流社會鑒定茶品、玩賞茶具、切磋茶藝的盛會。

我與武夷茶結緣純屬偶然。二十多年前的那個秋天,我們一行去桐木關旅行,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腹地的坳頭村邂逅武夷茶,從此便愛上這茶。儘管不太懂茶,但我享受品茶的過程。

夜晚,我喜歡一個人呆在書房,泡一壺武夷紅茶,坐在書桌前享受夜的靜謐,這種感覺非常美妙。武夷紅茶特有的淡淡的「桂圓香」從桌上的白瓷杯裡溢出,混合著茶湯溫熱的水汽,在屋子裡瀰漫……

若要音樂,最好是古琴曲《文王操》《山居吟》之類。樂曲和著茶香,從燈光下悄悄滑過,輕輕滑向夜的深處……

琥珀色的茶湯從紫砂壺裡緩緩注入白瓷杯,發出輕微的聲響,濺起細碎的水花,淡淡的白沫蕩漾在溫潤的瓷杯。燈光下,水霧飄渺,樂音裊裊,茶香迷漫……輕輕的,悄悄的,沁人心脾……這種境界,身雖靜止,心卻活躍。

道家哲人說「人生如茶,人淡如菊」。佛家卻說「茶禪一味」。道家和佛家把品茶提到了文化的高度,上升為修行,他們在品茗中參禪悟道,感悟人生。

道家認為「渾沌的頭道茶是茫然的少年,青澀味苦的二道茶是艱辛的壯年,純厚甘美的三道茶是碩果累累的中年,清淡寡味的四道茶是寂寥的暮年。」精妙!花期不同,花香各異。的確,人生如茶,濃有濃的滋味,淡有淡的魅力。

我喝過烏龍、白茶,黑茶、綠茶……特別偏愛武夷紅茶。「琥珀紅、桂圓香」不是武夷紅茶的全部,它的特徵很難用一句話概括。生長環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如海拔高度、光照條件、濕度溫度、空氣土質等),使武夷紅茶呈現出豐富的口感和香型。

桐木關是武夷茶原產地,我曾多次去桐木旅行,去品茗,我喜歡武夷的山水武夷的茶。桐木關位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腹地,那裡的山與別處不同,林間溪流潺潺,鳥鳴啾啾。若在有夕陽相伴的傍晚,迎著習習山風,穿過繚繞的雲霧,漫步在由枯枝敗葉鋪成的山道上,心情特別釋放。

在喬木和灌木的混合林下,擠擠挨挨長滿雜草,野花靜靜綻放在山岩,菌子悄悄探出石縫。即使在秋天,這裡依然蒼翠,漫山遍野勃勃生機。被秋風抹艷了的山林,被濃霧泡淡了的紅的黃的青的樹木,給連綿群山增添了色彩和詩意。

保護區內嚴禁砍伐和墾荒,為充分利用土地,有村民將茶種在了雨季崩塌後形成的坡地上,河谷荒灘和山岩上稍稍平坦的溝壑裡,以及山間爛石礫壤中,都被種上了茶。嶙峋的山岩生長著鬱鬱蔥蔥的茶樹,好似盆景,可愛之極。

岩石礫壤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保護區海拔高、濕度大、晝夜溫差大,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武夷茶獨特的品質。「未染園」主人為了突顯武夷茶的特質,根據山場特徵給茶命名,他將生長在高海拔的小赤甘命名為「凌雲氣」,把長在溪澗旁的梅佔叫「澗邊生」,稱生在岩縫裡的大赤甘為「立根岩」。他說「立根岩」帶著岩骨味兒,「凌雲氣」裡有原始的木香,「澗邊生」有山花的芬芳。我喝這幾款茶的時候特別留心,努力找尋茶湯裡的岩骨味和山花的芬芳。

武夷山深受儒、道、佛等多種宗教文化滋養。武夷茶吸收了武夷山水之精華,帶著自然的芬芳和宗教淡雅的禪意,心若細,若有緣,便能品出佛家的空靈、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美善。(來源:閩北日報)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