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F1重塑中國地標(上)驅動家國

【編者按】中國汽車四十年,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要藍本之一。《中國汽車四十年》通過國內40位資深媒體人對我國汽車業改革開放以來的40件大事的回顧和還原,呈現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一段真實歷史。全書分為四個版塊,分別為“破冰之舉”“第一支柱”“驅動家國”“改變格局”。本書全文由網通社首發連載,也可關注“禾顏閱車”微信公眾號閱讀。

14年前,在上海嘉定區修建的一條符合F1比賽的國際汽聯A級標準賽道,引發了全球巨大關注。從2004年至今,上海國際賽車場已經承辦過15屆F1大獎賽及其他各類國際、國內賽事。上海國際賽車場已經成為上海的城市地標,是中國賽車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巨大標誌,也是中國汽車行業與世界接軌的一個視窗。不論修建前後的爭議有多大,事實證明,上海國際賽車場對上海的城市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建造上海國際賽車場是一個奇跡

要說上海國際賽車場的誕生,首先要從上海國際汽車城的興建說起。在21世紀初,上海市政府擬建一個以汽車研發為重點的產業綜合功能開發區,欲佔領全國汽車產業的制高點,同時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這個開發區位於嘉定區安亭鎮,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地處長三角的樞紐區位,是上海的西大門。從原先68平方公里的規劃(包括核心區、整車和零組件配套製造區、國際賽車場、教育園區和安亭新鎮區五大區域)後擴展至98平方公里,如今又加入了新能源汽車研發區域。該項目名稱為上海國際汽車城,總體規劃由德國AS&P公司承擔設計,動工時間是2001年9月28日。該計劃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十五”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

雖然國際汽車城在規劃中有賽車場項目,並且直逼可以承辦F1大獎賽的國際汽聯A級賽道。原嘉定汽車城長官小組辦公室主任朱寧寧將這個方案報給市政府後,時任市委書記的徐匡迪在辦公會上確認,申辦F1的事直接由市政府接管,並委託時任市長具體負責,計劃首次承辦中國F1大獎賽的時間是2004年9月。

上海市為何這麽快就決定上馬修建國際賽車場項目,其實與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及上海計劃申辦世博會有關。上海急需這樣一張體育名片在世界上為自己贏得身份。其實,提出要修建F1級標準賽道的並不是上海一家,同時向國際汽聯申請的還有北京、武漢,甚至沈陽。在這種形勢下,上海方面更是下了志在必得的決心。

2002年9月,上海國際賽車場動工。在上海國際汽車城規劃中,修建賽道的部分是最差的一塊,東至漳浦河,西至松鶴路,南至寶安公路,北至規劃郊區環線,基地總佔地約5.3平方公里,賽道佔地2.5平方公里。賽道設計由德國Tilke公司負責出總設計方案,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擔任顧問設計,上海建工集團承包工程。賽道修建的最大挑戰是解決沉降和中國路線修建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其他難題。

先說沉降。上海地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入海口東南前緣,成陸較晚,鬆軟土層較厚,基岩埋深一般為200~300米。為確保施工,上賽進行了大面積的超載預壓,同時採用大量EPS(發泡聚苯乙烯),使用規模之大在國內罕見。

上賽是當年世界上的第18條A級賽道,也是亞洲繼日本鈴鹿和馬來西亞雪邦之後的第三條賽道。賽道長度為5451.24米,寬度14~15米,7個左彎,7個右彎,最長直路為1175米,賽道最大建築落差為7.25米,設計最高時速為350公里/小時。這樣的路線設計在國內尚屬首例,無先例可循。特別是平整、均勻、抗滑和耐久四大指標對瀝青的使用提出挑戰。在對比進口和中石化的“東海牌”SBS改性瀝青之後,決定大膽採用國產瀝青。

中石化也非常重視這個工程,指定鎮海煉油化工公司生產“F1專用重交瀝青”,用專車直接送往上賽。從2003年12月到2004年5月,鎮海煉化公司為上賽提供了2673噸賽道承重層和黏結層專用瀝青。

上海國際賽車場的賽道遠遠高於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而且又是超過國標標準。該賽道的建成對中國賽道建設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同時還催生了中國自主的賽道設計和建築團隊。

除了賽道,上賽還有一個可容納20萬觀眾的看台群(後因台風和過期等原因,東區看台被拆除,北區看台被停用),車隊休息區和兩個橫跨發車區的兩個空中建築(其中一個為新聞中心)。到目前為止,上賽可以容納3萬人的主看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而車隊休息區的別墅式設計也是獨一無二的。

上海國際賽車場於2004年4月完工,用時18個月,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建築工程魯班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上海市優質結構獎、上海市金屬結構建設工程金鋼獎等眾多獎項。

2004年6月,上海國際賽車場一次性通過國際汽聯的驗收。國際汽聯的評語是:整體設施的設計和建造都具有一流水準,令人難以置信,所有設施的情況都非常好。

上海國際賽車場的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在全球賽道建設中樹立了典範,為中國的賽道建設能力贏得了聲譽,也為上海在以後的大型活動申辦中樹立了絕對信心。

上賽成為世界賽車運動的地標

上海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向國際汽聯提出申辦F1中國大獎賽,計劃在2004年9月舉行。

上海國際賽車場是中國自珠海國際賽車場之後的第二條標準賽道。不過,因珠賽完工較早,很多技術指標已經不符合國際汽聯的新安全標準,因此已經斷了申辦F1的念想。隨著北京和武漢項目的落空,上海也成為中國的唯一申辦城市。不過,下一個困擾上海的就是比賽的時間安排。

F1世錦賽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賽事,雖然後來F1積極地要走出歐洲,但依然奉行歐洲至上。按照物流要求,中國站只有兩個時間節點可供選擇:每年的4月或者9月底10月初。這是當年F1世錦賽兩次離開歐洲的時間。而且為了物流的方便,中國站跟日本站是背靠背的比賽。

首屆中國大獎賽是2004年9月24日—26日舉辦的。最初三年,都是在9—10月間舉行,為了利用“十一黃金周”,上賽還與日本交換了一次比賽時間。但從2006年後,上海站就變成了傳統的4月,也就是F1世錦賽的亞太賽季的開局時間,與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巴林排在一起。4月的時間會與中國的清明節撞期,而且氣象情況也不是很穩定,幾乎一半的中國大獎賽是在雨中度過的。上海國際賽車場的落成,給世界F1運動帶來了巨大衝擊。當年的F1推廣人,英國人伯尼曾諷刺歐洲的賽道說:“與發展中國家的賽道相比,歐洲的賽道都是第三世界。”正是亞洲F1新興力量的崛起,讓歐洲來了一場F1賽道的關停更新,讓歐洲賽道挽回了一些顏面。

對F1車手來說,這是一條非常令人驚喜的賽道,他們急於迎接高速直路的挑戰,也享受獨一無二別墅區的安逸,對車隊和車手來說唯一不便的是,這個賽道的PIT區太大了,想見一個人都不容易。

首屆中國大獎賽還是德國車手舒馬赫稱霸車壇的時候,但他的首次上海之行並不美滿,他衝出賽道,未能完賽。最終他的隊友巴裡切羅(巴西)拿到了中國大獎賽的首個冠軍。雖然舒馬赫未能拿到中國大獎賽的首個冠軍,但至今還保持著上賽的最快單圈紀錄:1分32秒238。到2004年9月時,已經有8位車手在上賽取得過勝利,他們分別是:巴裡切羅(巴西)、阿隆索(西班牙)、舒馬赫(德國)、萊科寧(芬蘭)、維特爾(德國)、巴頓(英國)、羅斯博格(德國)和漢密爾頓(英國)。其中漢密爾頓先後取得過5次冠軍,但是在分別效力邁凱輪和梅賽德斯奔馳兩家車隊時取得的。在中國上海奪冠已經成為F1車手的一次獨特經歷。

主編點評

上海F1為中國塑像

有人說F1 是汽車運動的奧林匹克。在汽車極限運動中,F1幾乎成了塔尖上的巔峰。這是汽車界中誰都向往攀登的珠穆納瑪峰。代表了技術、精神、意志。人們對於這項運動的膜拜更大程度上是依賴技術超越人類的極限,表達的是征服欲。汽車技術就是賽道技術,是將人文精神融入技術的競賽。這在西方風靡了近一個世紀,也是衡量汽車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今,上海要建F1賽車場,消息傳出,對於外界無疑是個特大新聞,就像上海舉辦世博會那樣,引起國內外轟動。尤其是對於汽車發達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是認知中國的一個視窗,而對於國人來說,引發爭議最多的是,這項燒錢運動的洋玩藝究竟有何意義。毫無疑問,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興建F1並不單純是為了這項運動,而是表明一個城市擁抱世界,融入全球化的態度,是推動汽車產業發展,邁向汽車社會的象徵,從中也可以看到中國在與世界接軌中汽車運動成了最有效的介質和文化使者。

記得上海F1賽車場首次開賽引發的全球關注度並不亞於世界杯足球賽,幾乎全球汽車廠商雲集上海,還有來自全球車迷前來賽道觀看比賽。這也是上海首次迎來外國觀眾最多的一次汽車賽事,其傳播效應被放大了全球。正如一位老外所說,連歐洲最偏僻的小鎮都知道了上海F1。也就是通過上海F1人們開始意識到世界汽車的關注度開始轉向中國,不僅是製造還有市場。事實證明,上海F1為大國汽車的崛起扯起了一面大旗。(顏光明)

【未完待續。本文節選自《中國汽車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主編:顏光明、錢蕾、王從軍。撰稿人黎明京,《汽車之友—衝程》副主編,中國賽車問題專家,是最早進入WhoWorksinF1的中國記者,是中國體育界最早關注並報導F1的資深記者之一。本書全文由網通社首發,也可關注“禾顏閱車”微信公眾號閱讀。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