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州:全力築牢長江上遊綠色屏障

地處長江上遊的貴州,全力構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長江上遊南岸最長支流、貴州母親河烏江,通過多措並舉的流域治理,水質從2015年的劣V類達到2017年的Ⅲ類水質標準,一泓清水描繪了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畫卷。

傾力繪就水清岸美好風光

盛夏時節,舟行烏江源百裡畫廊,兩岸峰壁險峻,瀑布山泉隨處可見,水光瀲灩,美輪美奐。

烏江源

烏江的美,有大自然的賦予,更是傾力保護的結果。貴州全域取締網箱養魚,有力助推了烏江流域水質改善。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拆除網箱3.38萬畝。數據顯示,烏江沿河斷面總磷濃度從2013年的0.5毫克/升下降到0.2毫克/升。

全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貴州始終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長官小組,由常務副省長任組長的貴州省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長官小組,並形成了以“一大戰略、五個綠色、五個結合”為主要支撐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

貴州將大生態上升為全省三大戰略行動之一,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各項工作進行統籌安排,提出堅決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堅定不移走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新路。

《貴州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長江經濟帶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烏江渡—省界)》《貴州省劃定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工作實施方案》《貴州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水共治”工作方案》相繼頒布,《貴州省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規劃》《貴州省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方案》《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貴州省“三線一單”》相繼印發。

此外,制定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創新重點突破、化工汙染專項整治、入河排汙口整改提升、固體廢物大排查等工作方案。

推動高品質發展

“五個綠色”,是貴州務實推進、深度融合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主抓手——因地製宜發展綠色經濟。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汙染,聚焦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

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個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汙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

持續用力築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淨土”四大工程;強力實施十大汙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十大行業治汙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啟動實施磷石膏“以渣定產”,實施草海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

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太空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長官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國家試點,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長官幹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連續十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舉辦了“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

“五個結合”,讓生態內涵更加豐富——

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

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獲批建設,蘋果中國雲服務、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落地貴州。

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長江上遊地區唯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部門,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40%和40.6%。梵淨山成功申遺,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達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2017年大健康醫藥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大生態與大開放相結合。與雲南、四川共同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與重慶、四川、雲南共同建立長江上遊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和長江上遊地區省際協商機制。與重慶建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機制。

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綠色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達37%;2018年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增速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同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5.3%。

堅持“先行先試”

圍繞綠色屏障建設、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8個方面,全省積極開展制度創新,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建立“共抓大保護”的生態環境治理新機制。

探索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典型經驗。與雲南、四川按照5:1:4的比例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基金,開創了跨省橫向生態補償的先河。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複墾或生態修複。率先在全國頒布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發布了全國首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司法確認書。探索形成了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路徑和方法。穩步擴大長官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構建了立體化的資源環境司法保護體系等。

建立了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大力推動“多規合一”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將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功能區劃分為5大類,共14個片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26.06%。建成省市縣三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實現所有河流、湖泊、水庫河長製全覆蓋。探索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工作。率先在全國實行全域取消網箱養魚。

探索建立培養綠色新動能的制度。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製變為徵收製,實現排汙權有償交易1.53億元。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台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建立了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連續成功舉辦十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建立中外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國際谘詢會,與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瑞士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務實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