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報告: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選擇性貸款現象嚴重

在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摸索試探後,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對於加快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7月6日,在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2019年農村普惠金融研討會上,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社科院農發所、北京惠農興業農業研究中心等部門研究人員組成課題組發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研究》給出前述評價。

報告稱,中國農村金融有著顯著特點,比如中國農村經濟具有小農經濟分散和低效益的典型特徵,這使得實行嚴格風險控制和追求收益的市場化金融體系很難真正扎根農村、服務“三農”。

在長期政策推動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過程中,農村金融主體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配合參與政府政策的實施,帶有明顯的政府行政乾預色彩。由於正規金融機構的商業化改革要求銀行以利潤為目標,故大多數銀行將資金轉投至風險低、利潤率高的城市地區,而不是農業風險客觀存在的農村地區,因此多年來,“以農補工”的發展戰略造成農業基礎設施落後。

對於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該報告提到,一是農村金融資源供給不足。多元化的農村金融主體之間缺乏充分的競爭,銀行在農村設立的網點有限,剩餘的農村金融機構的農業信貸門檻高,授信額度小,這使得農民對正規金融的依賴度很低。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業銀行主要向農村基礎設施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貸款,很少向農戶貸款,能夠提供信貸服務的農村金融組織資源缺乏。

二是農村合作金融組織選擇性貸款現象嚴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分支機構基本覆蓋了廣闊的農村地區,但其出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進行了選擇性貸款,導致一般農戶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不斷降低。

三是城鄉發展差距突出,金融資源重城市、弱農村趨勢更加凸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過程中,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存在城鄉市場隔絕、收入差距大、市場發育不完全、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等問題,這直接導致了逐利性的資金不斷流出農村,農村金融資金供給不足,加劇了城鄉發展差距,使得農村金融的區域弱勢性更加凸顯。

報告認為,經過長期的農村金融改革,我國已經形成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並存的農村金融體系,但由於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規模化水準提高,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尚不完善的農村金融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比如,農村資金向城市回流,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金融服務整體上無法滿足“三農”的要求。再比如,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為糧食收儲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企業客戶,不對農戶個人提供金融服務。

此外,金融機構鑒於農業風險高的特性與其盈利目標衝突,使得其對農民的放貸意願降低,這一舉動無疑加劇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短缺現狀。

由於農村金融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農村金融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呈現出不匹配的現狀,是由於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後、金融業改革不徹底等原因造成的。作為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帶動小農戶脫貧致富、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已成為製約其發展的瓶頸。

報告認為,要使農村金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需要進一步縮小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產生的資金供需缺口,建立一套能夠準確反映現代農業發展特點的信用評級體系就變得極為重要。通過系統梳理和探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風險的演化機理和提升策略,既是研究涉農融資約束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立健全農村信用評價體系、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踐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關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