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學術造假說“不”,夯實科技創新基石必須這樣做

【誠信建設萬裡行】

在日前召開的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近年來,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穩居世界第二,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但少數科研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時有發生。加大科研誠信督查力度,對學術造假說“不”,成為夯實“誠信”這塊科技創新基石的必然要求。

2017年4月20日,原屬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銷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的107篇中國醫學論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事件發生後,我國科技部牽頭會同教育部、原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等部門,堅持刀刃向內、零容忍,通過學術評議和行政調查“兩條線”,查實部分論文作者存在由第三方中介機構代寫代投論文、提供虛假同行評議專家或虛假同行評議意見、內容造假等違規現象。

有專家指出,此次撤稿事件中,個別科技工作者底線意識不強,在名利誘惑面前心態失衡,做出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應承擔首要責任。與此同時,一些第三方中介機構打著科技服務的幌子,行代寫代投之實,甚至提供虛假同行評議資訊,收取高額費用,也成為毒化學術生態的蠹蟲。

就此,有關部門嚴肅處理了497名論文責任人員,分別給予了撤銷職稱、取消學位學籍、取消晉升職務職稱資格、取消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和承擔資格、追回或撤銷獎勵獎金和榮譽稱號等處理,71名責任人同時還受到了留黨察看、警告、開除、行政降級等黨紀政紀處分,173名主要責任人和次要責任人全部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

同時,針對論文撤稿事件調查中發現的第三方機構,相關線索已被報告有關主管部門依法查處。為了淨化網絡學術風氣,“清網行動”也相應展開。據統計,經過清理,互聯網中“論文買賣”等若乾組關鍵詞的搜索結果數據大幅減少,論文買賣網站的鏈接和相關廣告用語明顯減少。

這一案例,彰顯出我國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力爭從根本上鏟除論文造假土壤的決心。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看來,科研道德是不容觸碰的底線,誠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做學問的誠實,首先反映在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尊重原始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在誠實做研究的前提下,對具體實驗結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錯誤也是很常見的,這是科學發展的正常過程。但若造假,就是學術不端。”

施一公表示,科學的本質就是求真,科研的目標是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推動技術進步,真正的科研動力來自於內心的認同,真正的學術道德在完善科研管理體制之外,也有賴於每一個個體對於科研之道的認同而實現的自律。

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副主任王繼民則認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對學術不端零容忍,也有賴於先進的制度設計。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上,王繼民介紹,“目前北京大學本科超過三分之一的課程需要撰寫課程論文,研究生課程考核更是以論文為主,為了增強學生科研誠信意識,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我們開發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平台,向全體師生開放,在‘事前教育和預防’上,平台整理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學術規範及懲戒案例。在事中監測方面,我們自主開發了查重監測系統,數據源除期刊論文數據之外,也加入了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等網絡數據資源和往年學生提交作業,為教師提供批量上傳、學生通過查重系統提交課程作業等功能。據我所知,2018年9月清華大學也上線了作業查重監測系統。”

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研究員劉耀也肯定了技術手段在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查處低端的學術不端行為中,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違反科研倫理等更高層次的學術不端行為的研究。”

對此,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推進科研誠信全流程管理,將加快科研誠信資訊化建設,建立完善的科研誠信資訊系統,對科研人員、相關機構和組織的科研誠信狀況進行記錄,建立健全科研誠信資訊采集、記錄、評價、應用等管理制度,“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堅持零容忍,建立終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規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實行終身追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本報記者 楊舒 詹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