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揭秘!為何西化的中醫教育會培養出「中醫的掘墓人」

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積累,反覆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醫學科學,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的中醫藥院校側重於中醫知識、中醫理論,卻忽視了啟迪智慧,中醫教材也是按照「從簡單到複雜」邏輯方向把一個問題進行分類、細化到極致,讓學生學起來感覺到繁雜,臨床應用中也無從下手。而現實中,不少中醫藥大學畢業生感覺沒學會看病,不敢去給病人把脈,只好當了醫藥代表。有人甚至把中醫藥大學戲稱為「醫藥代表大學」。西化的中醫教育,培養不出會看病的中醫。國醫大師鄧鐵濤痛心疾首地說:中醫藥大學根本培養不出合格中醫,只能培養出中醫掘墓人。這是中醫教育的失敗,也是中醫發展的瓶頸期。

中醫學的課程體系,沒有突出中醫特色

為什麼學院派中醫難有真正的中醫呢?正如科學家錢學森說的:中醫至少超前西醫1000年,中醫把人看作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是符合系統論理念的,把人作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西醫把人當作互不聯繫的碎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永遠也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中醫藥大學的課程60%以上是西醫課程,用西醫改造中醫是削足適履,是劣幣驅逐良幣。

現在中醫學的課程體系,仍舊是仿照西醫學的教學模式設立的,基礎理論課與臨床理 論課的脫節現象與重複現象共存;幾經波折而勉強維持下來的中西醫課時6:4的比例, 出現了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點、不能保持中醫特色的弊端。

中醫教材,「一代不如一代」

現在中醫所謂的規劃教材,其錯誤和不當之處更是俯拾皆是,其「統編」、「規劃」本身就說明仍舊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利用同一種一個或數個人一隅只見編寫而成的統編教材,其結果按照一個模子克隆,如何體現中醫特色,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醫的教材編寫,將原本精鍊簡略的編得繁瑣重複,將原本系統整體的割裂得支離破碎,內容惟恐不雜,種數惟恐不多,劃分惟恐不細,其結果無非是版權頁上的編寫人數擴大了,印刷用的紙張油墨增加了,系統科學的聯繫打亂了,重複的內容更多了,而學術發展則被私慾扼殺了。這正是中醫院校教科書「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

在中醫藥大專院校,除了文獻專業,中醫的碩士、博士不做動物實驗就不能畢業,而某些從不看經典,連《內經》篇題都讀不通,《傷寒論》有多少條都不知道的中醫博士,只要英語學得好,實驗做得符合「現代化」方向,照樣「進軍」博士後,成為中醫與現代科學結合的「頂級」人才。失去了中醫理論根基的「現代化」,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怎麼會有生命力?

學習中醫,就是了解醫術、掌握醫技、明白醫理,最後悟出醫道的過程,醫道是對醫術、醫技、醫理的概括、歸納而升華,一旦明白了醫道,則觸類旁通,一通百通!現在的中醫藥院校教學,除了羅列醫術、闡述醫理,而忽略了醫技、醫道——「知易行難」啊!

大家經常看到練太極拳、中華功夫一指彈等,看上去很簡單啊,殊不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只會紙上談兵,練習太少。學習中醫需要腳踏實地,狠練基本功,循序漸進的系統化學習,才能「學而能用、用則有效」。

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

臨床一定要早,若臨床太晚,不利於醫術提高。臨床要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只有從臨床上才能體會到何為疾病,如何治病,中醫如何取效,若不臨床,以上都不過是想像,是閉門造車。

從臨床中學習。每個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病人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交付給我們,這是對於我們的極大信任。要從病人身上學習,病人的癥狀變化、病人敘述的病情的資料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醫。

中醫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醫院裡才能實踐的醫學,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學習中醫,亦需從生活中體悟。中醫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醫與我們的飲食住行息息相關。比如,食物皆有性味歸經,平時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藥;經絡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經常自己找尋按壓一番,既可養生,亦有助於掌握中醫。

讀各家經典醫案醫理

讀歷代中醫大家的醫案,有如名師在側,耳提面命,最有助於提高醫術。醫案不能濫讀,要讀適合於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傷寒水準,就讀傷寒醫家的醫案;想提高溫病水準,就讀溫病醫家的醫案;想提高針灸水準,就讀針灸醫家的醫案。

讀醫案時不妨先讀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後自己分析,琢磨其病當辨為何證,需用何方,如何加減化裁,然後把自己的結果與原案對比,看自己差在哪裡,為什麼達不到原案的水準,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再努力。這樣讀醫案,每讀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讀多提高。若能堅持數年,廣覽諸家的數百醫案,我相信,必可提高醫術,兼可學得諸家的臨證經驗。

中醫學發展漫長的歷史,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特定發展階段的觀念形態,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