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是普通人,趕上了好時代”

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也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從消費內容到出行方式,從外出旅遊到“候鳥”式養老,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明日報記者採訪了四位普通人,他們衣食住行方面的變遷,展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從側面折射出改革開放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一個“新城市人”的生活“三部曲”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今年50歲的李豔軍是河北淶水縣的農村人,上世紀90年代來到北京打工,從開始在建築工地乾重體力活兒到後來拿下水暖工和電工的雙職業技能證書,成為一家大型事業部門服務中心的長期合約工,20多年間,李豔軍已經成長為一個“新城市人”,消費也隨著收入的增長在不斷的更新中。

“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李豔軍和記者聊起40年來的變化不斷地發出感慨,“我們淶水過去是國家級貧困縣,位於環北京的貧困地帶。我家裡有三個兄弟姐妹,父母完全靠種地為生,小時候家裡窮,都不記得自己花錢買過什麽喜歡的東西。等到成家有了小孩後,日子好一些了,但辛苦一年種地也只是勉強夠吃喝,手裡根本剩不下錢,只有過年才能給孩子買身新衣服。不想一直窮下去,就來北京打工。剛開始沒有什麽技能,掙錢很少,一個月也就100元,省著用也剩不下多少,消費真說不上,連衣服都很少買,身上穿的除了工作服很多都是乾活時認識的北京熱心人送的。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兩口子也勤快。所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現在一個月4000多元工資,還有‘五險一金’,心裡踏實。吃喝穿用都不用算計了,電視、洗衣機、手機等電子產品都買了。前幾年,我們還在老家縣城裡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樓房,去年又花11萬元買了一輛小汽車。”

李豔軍說起自己40年間的消費更新笑聲不斷,他的故事也印證著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呈現的中國人生活變遷“三部曲”:1978—1991年——人民生活穩步解決溫飽;1992—2000年——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2001—2017年——人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節節攀升,消費水準大幅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55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億元,年均增長15%。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居民收入繼續快速增長,分配差距進一步縮小,消費結構繼續改善,生活品質繼續提高。

“我老家離北京有90公里,2017年買了小汽車後,我在春節前開車回老家看望雙方的老人和親戚朋友們。我們特意去採購了老人們喜歡的茉莉花茶、稻香村的京八件等年貨。當時我80歲的老父親還在世,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再囑咐我們要好好工作,要對得起國家的好政策。”李豔軍動情地說,“我父親今年3月份去世了,他走之前看到我們有車,有房,小外孫也該上學了,他老人家也放心了。”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城鄉居民從吃穿住用的品質,到能夠享受的醫療教育服務水準,都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生活品質不斷提升,食品支出比重明顯下降,服裝時尚化,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移動電話、電腦、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2017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35部,電腦80.8台,家用汽車37.5輛;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6部,電腦29.2台,家用汽車19.3輛。

“現在想吃啥喝啥都可以隨便買,我們都開始注意健康生活,鍛煉身體。衣服鞋帽一年總得添幾套自己喜歡的。前幾年舊衣服鞋什麽的帶回老家還有人要,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也好了,超市和網上購物又方便又便宜,自己買的都穿不壞,舊東西都沒人要了。”李豔軍告訴記者,“我現在最關心的是小外孫子的教育,家裡人也願意在教育上消費。今年他上小學了,我們給他在老家的縣城選了一個收費的寄宿學校。小外孫放假時我有時間就開車去接,我工作忙他姥姥去接。得益於京津冀一體化,北京和河北之間已經通公車了,坐917路公交就可以到達淶水縣城,刷卡還可以半價。”

“還有讓人想不到的高興事,現在北京的公租房也惠及我們農民工了。已經有資歷比我早的同事分配到了公租房,今年春節將搬入新居。我也在排隊申請,過兩年也有希望租住新房了。”李豔軍說。

40年未停下的旅行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打開鄭澤平的朋友圈,猶如打開了一本旅行地圖冊:墨西哥曼薩尼約港溫暖的夜,秘魯利馬藝術館的前塵往事……新奇美麗的異國風光之間,總會看到鄭澤平優雅平和的笑臉……這場從今年9月開啟的郵輪環球之旅,今天已經走過了大半。儘管已經年過花甲,但鄭澤平仍然走在她所熱愛的旅行之路上。當郵輪停靠在夏威夷港,鄭澤平向記者回憶起了她青春歲月裡的旅行時光。

1980年的夏天,鄭澤平在北京上大學二年級,物質條件不算豐富的年代,卻擋不住年輕人想要出門看世界的渴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對我們學生的影響很大,我們覺得旅行是必要的實踐。”鄭澤平告訴記者。

於是,她和幾個同學攢了一些全國糧票,用糧票換了整整一臉盆的雞蛋,然後將雞蛋在臉盆裡用鹽醃上。暑假到了,他們帶上醃好的雞蛋,裝上一書包8分錢一袋的方便麵和一些蒜,買了幾張硬座火車票,就這樣踏上了旅途。

“我們到山東曲阜拜了孔子,登了泰山,去了李清照的故居,還坐船去了煙台、青島、大連、天津等很多地方,花了100多元,那是我們第一次見到大海。為了節省住宿的費用,我們曾經睡在澡堂裡,睡在海邊的長椅上。一路上儘管有點辛苦,但大家都感到歡樂無比。”鄭澤平回憶說。

這一次長途之旅,讓一份對旅遊的熱愛在鄭澤平心裡生根發芽,她與愛人王東元也是在那時結下了緣分。幾十年的時間裡,他們夫婦二人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區市,將足跡留在世界各地,也成為中國旅遊發展的見證者。

改革開放伊始,旅遊業開始從外交事業向經濟產業轉變,景區逐漸打造起來,完善了設施,並對遊客開放,也迎來了像鄭澤平夫婦這樣的第一批旅遊者。但對大多數國民來說,旅遊還是一件很陌生的事,那時,中國人均出遊只有0.2次。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對中國公民開放了大門,“新馬泰”成為中國人走出國門的第一站。鄭澤平回憶道,“20年前剛剛出國旅行時,感覺物價很高,不太捨得花錢,那時中國遊客出國的也比較少。”

如今,人們的腰包鼓了,消費能力強了,旅遊也從少數人的活動變成了大眾的消費,國內外知名景區都迎來了大量中國遊客。“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了,都想出去看看,世界各地都有中國遊客的身影,到處都有了中文服務。”

從第一批出國旅遊熱潮,到第一個黃金周,第一次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到如今,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遊客免簽證或落地簽。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接待50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57兆元,比2012年增長了101.15%,人均出遊達到3.7次。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國,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貢獻率均超過10%。旅遊已經成為我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成為人民群眾重要的文化消費方式。

人們的旅行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自由行的比例逐漸超過了跟團遊,自駕遊、郵輪遊流行起來,旅遊產品越來越多樣化,旅行方式也從單純的景點觀光向更注重目的地文化體驗轉變。

退休以後的鄭澤平與愛人不僅一次次地踏上他們最愛的旅途,還肩負起了傳播文明旅遊的責任。在旅途中,他們幫助其他遊客解決困難,幫助不會英語的遊客翻譯,也為大家講解當地風俗和注意事項,甚至在旅行的郵輪上辦起了講座。2016年,她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好遊客”,又被聘為北京市文明旅遊公益大使,她將自己多年來的旅行經驗和感悟分享給了更多人,也向世界傳播著文明旅遊理念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現在乘著郵輪進行環球旅行,感觸很多。走過的地方越多,就越感受到強大的祖國是我們堅實的後盾。”鄭澤平說道。

“如今的老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12月5日,氣象嚴寒,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老年大學的教室裡卻暖意融融。一群銀發學員們正在這裡上書法課,他們或提筆書寫,或磨墨觀看,或低聲交流。身穿一襲紅外套的唐滿珍在女學員不多的教室裡,顯得十分打眼。

今年64歲的唐滿珍是土生土長的東安人,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與丈夫唐和平都是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子企業東安石礦的退休職工。

“老年大學開設樂器、書法、舞蹈、拳劍等9個專業14個班,有800多名學員,教學內容豐富,一年四季參加縣裡文化節慶活動不斷。”書法課一結束,唐滿珍向記者熱情地介紹老年大學的基本情況。

“接下來是舞蹈班的課,我們正為縣春晚準備節目。”唐滿珍來到舞蹈教室。雖然舞蹈課時間未到,但老年學員們已整齊地來到教室開始排練。“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隨著節拍,唐滿珍融入隊伍中,一招一式,滿眼含笑又一絲不苟。

2009年退休後,唐滿珍就成為東安老年大學的一名學員,從交誼舞、民族舞到書法,一周3節課,她很少缺勤。“活到老、學到老”,成為她的口頭禪。

唐滿珍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育有13個兒女,只有6位長大成人。唐滿珍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在她的記憶裡,小時候吃不飽、吃不暖是常事,曾經連續3個月吃蕃薯拌飯的經歷讓她刻骨銘心。“父母一輩子沒離開過東安,晚年生活也就飼養雞鴨,帶帶孫子,偶爾看看露天電影也是一種奢侈。”唐滿珍滿是感慨地回憶著,30年前,父母沒有工資收入,沒有社保醫保,晚年怕給兒女增加經濟負擔,省吃儉用,小病拖、大病扛,生活拮據。在唐滿珍的心裡,自己這一代人的晚年生活不僅吃穿不愁,更追求精神愉悅,與父輩相比,生活幸福多了。

舞蹈課下課之後,恰巧唐滿珍的丈夫唐和平打來電話,說有些感冒要去醫院,唐滿珍隨即趕往縣人民醫院陪他。“醫保卡是總公司發放的湘潭市城鎮職工醫保卡,指定在我們當地縣人民醫院就醫買藥,很方便。”唐滿珍說,有醫保卡在手,報账速度很快,即用即報。

一直以來,唐滿珍夫婦身體還算硬朗,偶有小病,卻甚少住院,上一次住院,還是十二年前的事。“當時,和平做了膽囊微創手術,那時候還沒有醫保卡,由部門開具住院同意書到醫院辦理手續,出院時根據規定按80%的比例回部門實報實銷。”唐滿珍說,現在有了醫保卡,辦理住院手續更簡便,辦理速度更快捷,出院即可在醫院報账。

唐滿珍夫婦育有一子,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杭州、蘇州和廣東等地創業,小有成就。唐滿珍退休將近10年,工資從退休時由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發放,改為2018年起由湖南省人社部門發放,工資金額也從每月2200元漲到了3000元。目前,她和丈夫兩人退休工資為每月7000多元,除去2600多元的生活開支,大部分都能節余。老年大學學習、看新聞、散步、跳廣場舞和出遊踏青,成為他們的主要休閑方式。

今年11月底,唐滿珍夫婦還與東安石礦老同事劉三美夫婦結伴同行,參加了德國、法國、奧地利等西歐六國遊。“趁著現在有錢有閑,每年至少一次的家庭出遊,是必須的安排。”唐滿珍樂呵呵地說,如今的老年生活收入有保障,看病能報銷,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南通再也不“難通”了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40年前,對於交通不便的江蘇南通人來說,走出南通,就意味著要“出一趟遠門”。

57歲的管婷是土生土長的南通人,據她回憶,40年前,乘船是外出的第一選擇。“恢復高考後,我去南京讀書,寒暑假往返,主要是乘輪船,曾被老友戲稱為長江客輪的資深乘客。”

管婷說,那時的南通港熱鬧、繁忙,不要說春節前,就是平時,只要班輪一到,碼頭上、廣場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人聲嘈雜。下船的,接人的,買票的,候船的,做小生意的,踏三輪車的,還有倒賣船票的,熙熙攘攘,成為南通一道極具江城特色的風景。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家高速公路網線的建成,人們選擇出行的方式開始呈現多樣化,“過江汽渡”成為當時更多人的選擇。從1984年起,通沙汽渡、通常汽渡、海太汽渡等在長江南通段陸續投入運營,去往上海等蘇南城市,時間比以往乘坐輪船減少很多,只是有時會出現擁堵。

“記得有一回我去上海出差,傍晚時回南通,遇到汽渡堵車,在江上苦苦等待了三個多小時。身邊的乘客們就在感歎,要是有了跨江大橋,那該多好。”管婷回憶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2008年6月30日,蘇通大橋建成通車。蘇通大橋北岸連接鹽通、寧通、通啟等高速公路,南岸連著蘇嘉杭、沿江高速公路。三年後,崇啟大橋也建成通車,成為國家高速公路網中滬陝高速公路一部分,與寧啟高速公路相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如今,驅車前往上海虹橋或浦東機場,僅僅需要兩小時左右,這在原來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管婷說。

當然,人們對快速出行美好生活的向往永無止境。2002年新長鐵路全線建成,2005年7月淮安至南通間開行客運,結束了南通“地無寸鐵”的歷史。隨後,寧啟鐵路南京至南通段客運投入運營,動車組又於2016年5月正式通車。南京至南通運行時間從原來的近4小時縮短為不到2小時。回憶到這裡,管婷激動地說:“鐵路運營當日,我也專門過了把家門口的‘動車’癮。想當初,去南京乘坐輪船十三四個小時,乘大巴六七個小時,動車組大大提升了我們的交通效率。”“我們南通,再也不‘難通’了!”管婷笑著說。

從“用雙腳丈量”到乘坐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從坐飛機“想都不敢想”到務工者春運包機回家過年……改革開放40年來,居民出行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交通運輸業發展成績令人驚歎,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模式”。

“改革開放40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給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如今,‘只要身體健康,沒有去不了的地方’,是現代人出行的真實寫照。”原交通部副部長、中國國際工程谘詢有限公司原總經理胡希捷表示,中國的陸路交通在全世界已經排名前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軌道運營裡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高鐵營業裡程達2.52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的三分之二,覆蓋了中國65%以上的百萬人口城市。

“不只高鐵,飛機也是我們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出遠門、去旅遊,更多還是會選擇飛機。”管婷說。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民航服務覆蓋了全國88.5%的地級市和76.5%的縣,並與國際上167個城市保持通航。航空運輸作為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組成部分,已由從屬補充地位,發展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幫助修建土耳其第一條高鐵、俄羅斯第一條高鐵以及瓜達爾港等多個重要項目,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正不斷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

“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的交通大國,但仍然大而不強,距離交通強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李小鵬表示,未來,我們要按照世界領先、人民滿意的要求,建設具有世界眼光、中國特色的交通強國。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11日 14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